漢武帝劉徹,究竟有何功績,為何與秦始皇并稱“秦皇漢武”?
今天我們來說一下有關西漢其他方面的故事。西漢后期漢武帝曾經派了一個叫蘇武的人出使匈奴去談事情,結果卻被卷進了匈奴造反的事情中,而這個造反還沒有實行就被發現了。當時犯錯了是要連縱的,所以蘇武自然也難逃懲罰,可蘇武覺得自己是漢朝的使臣,不能因為這件事受到匈奴人的羞辱,就決定自殺。
可是蘇武并沒有自殺成功,他被人救了下來。匈奴人知道蘇武很有能力,有這樣的機會就想讓蘇武投降,匈奴人為了讓他投降將他關到了一個類似地窖的地方。在黑乎乎的地窖里,匈奴人不給他吃的喝的,就想用這樣的方式讓蘇武投降。沒想到蘇武很有志氣,他餓了就吃墊子里邊的毛氈。匈奴人在北方,冬天會下雪,他渴了就吃雪塊用來解渴。匈奴人一看這也不行啊,于是就讓他去北海放羊,北海就是今天的俄羅斯貝加爾湖,當時是屬于匈奴的地盤。匈奴人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蘇武回國,說白了就是不讓你回去。
就這樣蘇武開始在北海放羊,這一放羊竟放了19年之久,在這19年里有很多人都來勸他投降,可他都持節不屈。19年過去了,漢朝的皇帝都換了,漢武帝劉徹已經去世,他的兒子繼承皇位也就是漢昭帝。這時新單于執行與漢朝和好的政策,漢昭帝就立即派人準備將蘇武接回自己的國家。漢朝使者到了匈奴被告知蘇武已死,后來從當初一起被扣留的人那里得知蘇武健在。于是漢朝人就想到了一個辦法,他們說前兩天皇帝打下來一只大雁,大雁腿上綁著一個布條上面寫著蘇武在北海放羊。匈奴人想原來這漢朝人知道呀,于是趕緊將蘇武給放了,這就是成語故事鴻雁傳書的出處。回漢朝后蘇武就被任命為典屬國負責少數民族的事物,后來就一直流傳著蘇武牧羊的故事。從這件事我們就可以看出漢朝人的氣節和對國家的忠誠,為了國家愿意犧牲自己。
除了蘇武牧羊這件事,漢朝還產生了一些改革。漢朝初期的時候,有很多思想家,他們也都有著自己的一套言論。可是當時的漢武帝劉徹只采用了一個人的建議,這個人就是董仲舒,董仲舒寫了一本書叫《舉賢良對策》,里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觀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什么意思呢,簡單說就是只遵從儒家的這一種言論。除此之外漢武帝還接受了董仲舒的一個建議興辦太學,太學就相當于現在的國立大學比如清華北大,所以太學這個地方就以儒家思想為教材教授當時的學生。董仲舒為思想統一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后來董仲舒去世以后,漢武帝騎馬路過他的墳墓都會下馬走過去以表示尊重因此董仲舒的陵墓也被叫作下馬陵墓。
除了上邊這些,漢武帝還做了很多事情,他為了鞏固中央集權削弱地方諸侯國的勢力實行了推恩令,假使你在當時是一個諸侯有很多土地和權力,那么這些將來就要由你的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這就是在郡縣制基礎上進行改進的推恩令。漢武帝這個做法直接解決了王國封地過大的問題,可是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漢武帝也一樣會犯錯誤。晚年的時候他浪費了很多的錢財,讓很多百姓都流離失所同時他還釀下了一個大的禍端-——巫蠱之禍。
巫蠱是一種巫術也就是當時一種封建的傳說,有人認為在小人身上寫個名字然后拿針扎這個小人就會使這個人有災難,這是一個很迷信的東西但是也有不少人相信。當時有人告發丞相公孫賀之子公孫敬聲用巫蠱咒武帝且與陽石公主通奸,于是當時劉徹就聽信了小人的讒言把公孫賀父子殺了,最后皇后衛子夫也被逼死而且還有數萬人因此事而死。這是漢武帝劉徹人生中的一個污點,但是有句話叫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世人都會犯錯但是要能及時改正勇敢面對錯誤才行。這一點對于我們常人來說也許非常的簡單但是對于中國古代的帝王來說,如果他們肯承認自己的錯誤那就絕對是一個好皇帝,而劉徹就是這么一個皇帝。劉徹不僅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還把自己的過錯公示出來,寫了一個類似于現在檢討書一樣的《輪臺罪詔》。
都說秦皇漢武,所以說漢武帝劉徹是一個能和秦始皇并稱的人。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