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四郡,為何唯獨敦煌成為地級市不行?
西漢漢武帝時期,少年將軍霍去病帶兵擊敗匈奴休屠王部和渾邪王部,將河西走廊納入了西漢的領地。漢武帝在此設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史稱河西四郡,亦被稱為河西四鎮。由于絲綢之路的開通,四鎮都是絲綢之路上的名城,在漢唐時期十分的繁華鼎盛。到了今天,武威、張掖、酒泉都是甘肅省的地級市,這其中獨不見敦煌的身影。實際上,今天的敦煌只是一個被歷史上與其齊名的酒泉代管的縣級市,行政地位遠低于其歷史上的赫赫聲名。
究其根本,敦煌行政地位的降低,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是趨于惡劣的自然環境。
在漢唐時期,敦煌所在的疏勒河流域,疏勒河及其支流水量充沛,沿河兩岸水草豐美。那時候疏勒河沿途甚至還有好幾個大型的湖泊濕地,是當時河西走廊西部的一個重要的農牧之地,也是絲綢之路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補給基地。
但是隨著氣候的變化,以及人類的影響(過度放牧和不當墾殖),當地的綠洲面積大大縮小,大多數地方都成了沙漠化的不毛之地。漢代的時候,疏勒河最終會匯入時稱蒲昌海的羅布泊,而在今天,那是完全不可能的。疏勒河上的湖泊濕地早已失去蹤跡,甚至它的多條支流比如黨河,都已經完全與它分離。
自然環境的惡化,必然降低它的人口承載力。與歷史上四郡人口并駕齊驅不同,今天的疏勒河流域,總人口僅有50萬左右;與黑河、石羊河流域過百萬的人口相比,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在各方面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人口的差距必然造成經濟的差距,今天的敦煌與武威、張掖和酒泉市屬區相比,在經濟上毫無疑問不是一個級別的。
二是河西走廊西部的交通路線的改變。
從絲綢之路的路線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敦煌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交通節點。除了青海道南線這條不甚重要的支線外,其他的無論是西去還是東來的路線,最終都會匯聚在敦煌。敦煌當時在絲綢之路上的地位,就如同今天的鄭州之如中國的鐵路網,其存在不可或缺。
但是隨著疏勒河流域的自然環境惡化,以及塔里木河改道導致樓蘭衰落,使得經過敦煌的路線通行變得越來越困難。從唐代開始,絲綢之路上的商隊越來越多地選擇不通過敦煌的新北線(絲綢之路新北線與老北線的區別,主要在酒泉到哈密一段。老北線經敦煌到哈密,新北線從酒泉向西北走不經過敦煌直接到哈密。),敦煌在絲綢之路上的地位逐漸走向邊緣。
到了近現代,更是幾乎沒有任何經過敦煌的重要交通線。上圖是本世紀初的中國鐵路分布圖,從其上我們可以看到,直到本世紀初敦煌也沒有一條鐵路線。敦煌在現代交通體系中,位置相當邊緣,而且在可見的未來,這一點也很難改變。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自然環境的改變和其在交通體系中地位的下降,是敦煌政治經濟地位下降的根源。而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想要改變這一點也非常的困難。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