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之亂,東晉危機,歷史書上不會告訴你的東西:世家聯合的本事
東晉世家的處世哲學:皇帝與權臣,哪方弱小支持誰。而世家就是東晉權力平衡的砝碼。
我們可以從王敦的兩次叛亂談起。
其實早在司馬炎時期,就開始扶持外戚力量來維護皇權,以此來對抗世家。否則也不會有惠帝一朝的楊駿輔政。只不過楊駿被司馬氏宗王、賈后與世家三方聯手干掉了。
自此,惠帝的朝堂便是賈后與世家共同執政,直到賈后殺掉太子司馬遹,暴露了晉室皇權的虛弱,使得司馬宗室覬覦皇位,開啟了八王之亂。
東晉司馬睿能登基為帝,靠的是王家兄弟王導、王敦。王導“錄尚書事”參與朝政,王敦為大將軍,督鎮地方。兄弟倆一內一外,也難怪當時俗語說:“王與馬共天下”。
司馬睿為了削弱王氏,便扶持刁協、劉隗二人,疏遠王導。這倆人借著皇帝的名義,打擊世家,收攏權力,一時間風光無兩。
但他們忘了:權力是寄托于實力的。他們權力的源頭是“皇帝”,而司馬睿本身都沒有什么實力的,作為皇權延伸的刁、劉二人,又能靠什么來維持自己的權力?
刁劉二人對世家的打壓,必然引來世家的不滿。正好這時候,王敦有了“不臣之心”,以刁協、劉隗二人“奸佞諂媚,讒陷忠良,蠱惑圣聽,擾亂朝政”為由,從荊州起兵,順江而上,直達建康。
王敦此舉正合世家的心意,于是世家決定集體“裝瞎”。借王敦的手,給晉帝司馬睿一點“教訓”。
溫嶠對周顗說:“大將軍此舉似有所在,當無濫?”大將軍這樣做一定有他的理由,不如我們別管了。
世家不出力,司馬睿不得不派刁協、劉隗領兵。但他們的士兵怎么是王敦的對手?
王敦的基本盤在荊州,荊州西方有成漢、北方有前后趙,是東晉邊防中最重要的一環。荊州能防守這三方勢力,可想其軍事實力絕對不弱。
司馬睿身邊的士兵都是什么人?不過是一群皇宮保安罷了。
因此,在司馬睿所謂的六軍都敗于王敦后,不得不向對方妥協了。
王敦為“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江州牧”,自此東晉朝堂的權力便到了王敦的手里。司馬睿身為皇帝,卻如此憋屈,不久便郁郁而終。太子司馬紹即位,是為晉元帝。
以他爹司馬睿的威望、手段都不是王敦的對手,剛剛登位司馬紹就更不行了。王敦的威勢越來越強。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的野心是會增長的,王敦便是如此:司馬紹小兒,我王敦為何不取他而代之?
王敦想要登位,勢必要提高自己的威望,而提高自己的威望,就需要踩著一些人上位。所謂威望,也不過是讓人聽話的東西罷了。可能是智慧,也可能是武力。
王敦動的便是武力,擋他路的統統除掉,比如周顗、戴淵。
“謀反”這東西,你除非有絕對的實力,否則那一次不是爭斗一番?王敦威望不足,軍事實力也不足以碾壓東晉所有的武裝力量。
哪怕在王氏一族內部,王導一系也是反對王敦“篡位”的。
王導之所以反對是因為利益與收益不成比例。皇帝召見他王導,也得起身迎接,這樣的待遇還非得冒著殺頭的作用,去篡位?王導當世家的代言人,既能收獲權力,又沒有風險,為何參與叛亂?
而且其他世家也不允許王敦篡位。大家本來搭伙吃飯,你王敦倒好要吃獨食,這能行?
天時地利人和,王敦也就占了個地利罷了。
這個時候,司馬紹弱,王敦強。世家的砝碼作用又開始顯現,為阻攔王敦篡位而聯合。郗鑒、溫嶠、王導、庾亮等都開始了反王敦的準備。
王敦第一次輕易攻破了石頭城,周札開門占有很大的原因。但王敦再次起兵謀反的時候,難度卻不是一般的大了。因為東晉世家大部分都反對王敦篡位。
司馬紹在諸多世家的聯合下,召集邊軍祖約、劉遐、蘇峻等人回兵保衛建康,攻打王敦。
王敦戰事不利,再加上歲數大了。在一次交戰中,王敦軍敗給了司馬紹,王敦一時沒緩過來勁,便病死了。王敦一死,他的大軍便失去軍心無力再戰了。
這時候蘇峻、祖約等戰斗力強的邊軍也到了,王敦的手下王含、錢鳳等人迅速敗亡了。
王敦前后兩次叛亂,形勢不同主要是世家的態度。王敦其實也明白世家帶來的阻力,因此臨死前他留下上中下三策:“我死之后,莫若釋兵散眾,歸身朝廷,保全門戶,上計也;退還武昌,收兵自守,貢獻不廢,中計也;及吾尚存,悉眾而下,萬一僥幸,下計也。”
一投降,二表面臣服實際割據,三拼死一搏,沒準能拿下皇位。
王敦為何說投靠朝堂,便能保存“門戶”?因為王敦也是世家的人,他太清楚世家的尿性了。主犯王敦死了,再追責也沒意義了。畢竟若是深追下去,東晉朝堂的世家那個沒“罪”?
東晉朝庭后來為死于王敦之亂的忠臣追謚,就連開門迎王敦入石頭城的周札都混了一個“忠臣”的下場,這還有奸臣嗎?
東晉朝堂不過是世家的游戲場,皇權衰落到極致。皇帝也就是比傀儡多些自由罷了。王敦臨死前的三策,正是看出了世家在其中的關鍵。他明白,沒有絕對的實力,無法打破世家的壟斷。
世家向來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罷了。桓溫、殷浩都是世家推出的代言人,只不過有些人跳出了游戲罷了。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