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是何人所建,又是如何滅亡?680年后出土遺址揭示滅亡的殘酷
1908年,俄國地理學家、海軍中校科茲洛夫打著探險的名義,第五次在中國境內的內蒙古一帶探險,在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境內額濟納河下游接近居延海的地區發現了一座古城,科茲洛夫在這座古城進行考古與挖掘,發現三千多件文物。
這些文物包括用西夏文、漢文、藏文、回鶻文、突厥文、女真文、蒙古文書寫的佛畫、卷籍、經卷、錢幣、紡織品、雕塑、佛像,科茲洛夫把這些文物足足裝了十大箱,全部運往俄羅斯圣彼得堡,并在當地研究和展覽。
經研究這批文物屬于中國歷史上的西夏王朝,這座被發掘的遺址是西夏歷史上的黑水城,黑水城建于11世紀的西夏,是西夏十二監軍司中的一個,其性質與北魏時候的邊境六鎮類似,是在邊境地區抵御敵人的軍事重鎮。
黑水城遺址
黑水城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這里是連通大漠與河西走廊的戰略要地,也是西夏政權防止北方強敵南下的重要關隘,蒙古滅西夏就是從這里南下的,黑水城遺址距離科茲洛夫挖掘的時期已經有680年了,其被毀滅的歷史與西夏存亡的歷史類似,揭示了西夏滅亡的殘酷原因。
西夏是拓跋氏黨項人所建立的,黨項人又是羌人的一支,當時的黨項羌一共有八支比較大的部落,分別是拓跋氏、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房當氏、米擒氏,說起拓跋氏很自然地想起建立北魏的鮮卑拓跋氏,事實上黨項拓跋氏就是來自鮮卑拓跋氏。
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就說過自己是北魏鮮卑拓跋氏的后人,《宋史》、《遼史》、《金史》也記載了西夏皇族來自鮮卑拓跋氏,拓跋氏的姓很特殊,大概是北魏滅亡后,其拓跋氏部落融入了羌人,土谷渾就是很好的例子,出自遼東鮮卑慕容氏,卻在河西走廊建立了政權,從最北邊遷移到西邊。
拓跋氏黨項人
而黨項人也大概如此,拓跋氏是黨項羌中勢力最強的一支,唐朝初年,其首領拓跋赤辭聯合鮮卑慕容氏建立的土谷渾政權一起對抗唐朝,唐朝名將李靖率軍滅亡了土谷渾,拓跋赤辭率領部落投靠了唐朝,被唐太宗賜國姓為“李”,自此,黨項拓跋氏改姓為李。
到了唐朝末年,拓跋氏黨項人的首領是李思恭,擔任過唐朝夏州的偏將,后來割據了宥州,黃巢起義時,李思恭起兵幫助唐朝政府軍攻打黃巢,其弟李思忠戰死沙場,李思恭被唐僖宗封為左武衛將軍,黃巢起義被平定后,李思恭因功被封為夏州節度使,進封夏國公,這個夏就成為后來西夏的國名。
李思恭去世后,他的另一個弟弟李思諫被推舉為定難軍節度使,繼承夏國公的爵位,李茂貞叛亂時,李思諫投靠了朱溫一起對付李茂貞,唐朝滅亡后,朱溫建立后梁,李思諫歸屬后梁,隨后中原就進入了五代十國的亂世,而李氏(拓跋氏)黨項人趁機控制了當時的夏州、綏州、銀州、宥州、鹽州,其地在今陜西省綏德以北、甘肅與寧夏東部及內蒙古南部等地。
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
李思諫去世后,李思恭的孫子李彝昌繼承職位,隨后李彝昌被殺,族人推舉李仁福為新的繼承人與首領,李仁福去世后,他的兒子李彝超繼位,中原已經進入后唐,雙方不斷發生戰爭,李彝超去世后,他的弟弟李彝殷繼位,其割據勢力臣服于后晉。
李彝殷去世后,其子李光睿繼承職位,之后李繼筠繼承,再之后是李繼棒,這時中原已經是北宋了,李繼棒率領夏州、綏州、銀州、宥州、鹽州五州投靠了北宋。結果李繼棒的同族弟弟李繼遷不滿其投降北宋的行為,率領其部分族人聯合其他部落的黨項人一起反抗北宋。
李繼遷憑借個人能力與實力,迫使北宋將夏州、綏州、銀州、宥州、鹽州五州歸還,李繼遷去世后,其子李德明繼位,名義上歸屬宋朝,實際上算是獨立的割據勢力,李德明去世后,其子李元昊繼承了職位,并于1038年稱帝,因為其爵位為夏國公,所以國號為“夏”,因為地處西北,史稱“西夏”。
西夏所處位置及疆域
從整個過程來看,西夏的建立就是一部李氏(拓跋氏)黨項人的割據與奮斗史,從唐朝末年的節度使開始,李氏黨項人逐漸割據了夏州、綏州、銀州、宥州、鹽州五州為其根據地,這也是后來西夏政權的核心勢力范圍,之后西夏勢力一步步擴大。
李元昊不僅是西夏的開國之君,而且是西夏歷史上最有名的皇帝,能征貫戰,在他的統治之下,西夏從原來的五州之地擴大到二十個州,鼎盛時期其勢力范圍南接蕭關、北控大漠、東至黃河、西到玉門,疆域包括:寧夏全部、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內蒙古南部、陜西北部,并控制了整個河西走廊。
西夏最初與北宋、遼朝三足鼎立,北宋滅亡后南宋建立,遼朝滅亡后,金朝建立,然后西夏又與金朝、南宋三足鼎立,可見西夏政權的生命力非常頑強,直到1227年,西夏才被蒙古滅亡,那么西夏是如何滅亡的呢?
西夏對外擴張
西夏滅亡主要有三個方面:
1、長年對外戰爭消耗了國力。
西夏存在的189年時間中,從來沒有停止過外部戰爭,因為西夏立國一直都是三足鼎立,三個政權之間不斷發生戰爭,李元昊稱帝后,第一個不服的就是北宋,原本西夏是臣服于北宋的,現在居然稱帝了,北宋當然不服了,于是北宋與西夏之間爆發了戰爭。
在宋夏戰爭中,李元昊統治下的西夏四戰四捷,宋軍連連失敗,損兵折將,不得不被迫接受西夏獨立的現實,李元昊雖然在戰爭上打敗了北宋,但卻落入了被北宋經濟制裁的局面,北宋停止邊貿、互市,還對西夏進行物資封鎖,迫使西夏與北宋議和,同時李元昊以西夏王身份向北宋稱臣。
沒過幾年,北方的遼朝興兵十萬討伐西夏,李元昊是先敗后勝,并不斷后撤引誘遼朝追擊,最終利用機會大敗10萬遼軍,仗雖然打贏了,但是李元昊馬上就跟遼朝講和了,因為戰爭導致了西夏巨大的消耗。
歷任西夏皇帝
北方遼朝軍事力量強于西夏,南方的北宋經濟力量強于西夏,西夏在某些方面有點像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實力不強,但是喜歡對外作戰,西夏雖然暫時打贏了戰爭,但是戰爭打的就是經濟與后勤,沒有強大經濟實力,戰爭是不能持久的,所以李元吳盡管打贏了戰爭,還是和得北宋稱臣,跟遼朝講和。
李元昊之后,夏毅宗與遼朝發生戰爭,夏惠宗時期,西夏又與北宋發生大規模戰爭,僅2戰就損失士兵及后勤民夫60余萬人,西夏、金朝、南宋三足鼎立時,也是不斷地戰爭,西夏在夏襄宗時期與金朝進行了十多年的戰爭,合計25次戰役,平均一年有2次戰役,戰爭嚴重消耗了西夏的國力。
西夏對外戰爭從來沒有停止過,直到蒙古人的崛起,蒙古把滅亡西夏作為第一個目標,在對外戰爭中滅亡了西夏,某種意義上說,西夏滅亡的原因之一就是窮兵黷武。
西夏將士
2、內部爭權奪利。
李元昊時期,西夏內部開始了爭權奪利,開國之君李元昊被自己的兒子寧令哥弒殺,而寧令哥又被權臣沒藏訛龐(名字叫沒藏訛龐)處死,沒藏訛龐擁立李元昊年幼的兒子諒祚為帝,也就是夏毅宗。
沒藏訛龐是夏毅宗的舅舅,掌管了朝政,獨攬大權,夏毅宗長大后不滿,于是聯合大將漫咩等誅殺沒藏訛龐及其整個家族,夏毅宗李諒祚去世后,由其7歲的長子李秉常即位,這就是夏惠宗。
夏惠宗的情況與夏毅宗很相似,同樣是母族與外戚掌權,朝政由夏惠宗的母親梁太后與其弟掌握,夏惠宗一生都沒有實權,26歲就去世了,其3歲的兒子李乾順即位,這就是夏崇宗,皇帝年幼無法掌控朝政,這又回到了外戚掌權的時代,朝政由夏惠宗的皇后梁氏與其親戚掌控,這跟東漢有點像。
蒙古滅夏地圖
后來遼朝派人毒死了梁氏,西夏皇帝才能親政,但內部爭權奪利并沒有停止,西夏晚期,夏桓宗李純佑被同族兄弟李安全發動政變廢除,隨后李安全自己稱帝,這就是夏襄宗,夏襄宗在位期間,宗室齊王李遵頊發動政變,失敗被殺。夏襄宗李安全之后西夏還存在了三位皇帝,隨后被蒙古滅亡。
3、蒙古崛起。
西夏晚期,蒙古強盛崛起,此時的金朝、南宋相繼衰弱,蒙古成為北方草原上新的霸主,而夏襄宗李安全在位期間,斷絕了西夏與金朝的同盟關系,轉而臣服蒙古,協助蒙古一起攻打金朝,殊不知唇亡齒寒的關系,原本西夏與金朝兩個較弱的勢力聯合起來對抗一個強大的蒙古,是保持三足鼎立的基礎,可是西夏選擇了錯誤的政策,這是西夏最大的失誤。
西夏又趕上蒙古強盛的時期,蒙古人的戰斗力是恐怖的,成吉思汗前后數次親自率軍攻伐西夏,1226年,蒙古兵分幾路攻打西夏,成吉思汗首先攻下了黑水城,然后一路南下,到1227年西夏末帝投降,不久被托雷所殺,西夏正式滅亡。
就連成吉思汗也在滅亡西夏的前一年病逝,但蒙古人封鎖了消息,直到西夏被滅亡,也不知道蒙古人的首領成吉思汗去世了。
西夏文殘片
上文講到的黑水城遺址,就是蒙古軍隊在1226年攻破的,蒙古人在此地進行了屠城,導致整個黑水城成為一片廢墟,黑水城原本在居延海附近,這里本是沙漠上的綠洲,水草豐美,物產豐富,是重要的水原地、放牧地與兵家必爭之地。
但是因為戰爭變成了一座廢墟,到1908年科茲洛夫發現黑水城遺址時,整個城市到處是沙漠、殘存的墻壁、磚石、陶瓷殘片、佛像、風化的白骨,破敗不堪,誰又能想象得到這是680年前西夏的重要城池呢?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