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死那么多士兵,為何從沒發現大規模尸骨?原因其實很簡單
戰爭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從古至今有戰爭則必有犧牲。這是不變的道理,然而當戰爭來臨的時候,卻又是難以避免的。在中國歷史的記載中,古代戰爭造成的人口巨大損失比比皆是。連司空見慣了戰爭的曹操都曾感嘆“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一場戰爭下來,便可謂是尸橫遍野。
比如說在中國歷史上,戰國時期著名的長平之戰。公元前270年秦軍越過韓國進攻趙國,然而最后卻被趙將趙奢擊敗。如此以往統一天下幾乎是天方夜譚,這時候魏人范雎入秦,提出了著名的“遠交近攻”戰略。
公元前260年,趙軍趙括統率二十萬援軍來到長平,接替了廉頗成為了主將。趙括到后一改廉頗的作戰方針,開始主動的進攻秦軍。秦昭王得知了趙括擔任主將之后,也在暗地里派遣白起為主將。
白起擔任主將之后,只分了三步便將趙軍打了全軍覆沒。先是派兵趙軍主力分割成兩只孤立的部隊,同時切斷趙軍的糧道。將趙軍重重包圍,趙軍屢次突圍未果。在趙軍主力斷糧46天后,剩余的士兵全都向白起投降了。
為了防止這些趙軍再生出事端,白起下令將45萬趙國降兵全部坑殺。這就是中國歷史上,坑殺最多的一場戰役,后人稱之為長平之戰。在古代一些大型戰爭中,動不動死幾萬乃至數十萬士兵的事情也是很常見的。
可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為什么古代打仗死那么多的士兵。為何考古卻沒發現大規模尸骨?甚至于在那些著名戰役的附近,也沒有發現任何的痕跡。這是為什么呢?首先是因為在大規模的戰爭中,失去的人是非常之多的。
而這大范圍的尸骨,如果不加掩埋那么的很多的尸體就會腐爛產生病菌和瘟疫。在古代便有一種很無恥的戰術,就是將戰士士兵的尸體丟入到敵軍水源處從而產生瘟疫。一旦瘟疫蔓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所以一般來說為了避免瘟疫的發生,同時也是為了方便,這些戰死的士兵尸身都會被火化掉。所以這些火花掉的尸體大多都化作了灰塵,很自然的就不會發現尸骨了。有的軍令嚴謹一些的還會將骨灰安葬,有的則直接被風一吹,便塵歸塵土歸土了。
當然有的時候戰場上變化無常,如果時間趕補上,或者臨時發生了什么變數。那么也會將尸骨棄之荒野,這些尸骨要么就會被野獸懇食掉,要么歷經多年之后被風吹雨淋溶解。所以到現代基本上無法看到古代戰爭遺留下的尸骨。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