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何規(guī)定非劉氏不得稱王?有何政治意義,是用來防備呂雉的嗎
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之后,實行的是郡縣制,連同姓王都沒有,更不用說異姓王了,秦始皇之后第一個分封異姓王的人是項羽,在滅亡秦朝之后,項羽儼然以天下共主的身份分封諸侯,一口氣分封了18個諸侯王,連楚懷王也被分封為義帝,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
楚漢戰(zhàn)爭劉邦勝利后,統(tǒng)一了天下,在楚漢戰(zhàn)爭過程中及結束后,劉邦因為聯(lián)合其他諸侯,共同討伐項羽,不得已分封了8個異姓諸侯王,比如梁王彭越,因為在梁地打游擊戰(zhàn),一直騷擾項羽的糧道,給予劉邦很大的幫助,所以劉邦分封彭越為梁王,再比如英布,原本就是項羽分封的九江王,劉邦為了拉攏英布打擊項羽,分封了英布為淮南王。
劉邦統(tǒng)一天下
劉邦分封異姓王的原因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因為政治和戰(zhàn)爭的需要,等到劉邦統(tǒng)一天下之后,分封異姓王的弊端立即顯現(xiàn)出來,首先是燕王臧荼起兵反抗劉邦,原因是劉邦在項羽被殺后,派人追殺一些項羽的舊將,臧荼這個燕王也是項羽分封的,他就很害怕,然后就干脆起兵反了,最后被劉邦平定,并殺了燕王臧荼。
西漢在建立之初,控制了全國一半的土地,其統(tǒng)治核心就是關中、漢中、巴、蜀以及關東的滎陽及洛陽一帶,另一半土地則掌控在異姓王的手中,這些異姓王已經(jīng)成為西漢政權的不穩(wěn)定因素,當時的異姓王有獨立的兵權、土地、官吏,只是名義上歸屬西漢而已。
漢初分封圖
如果西漢初年這種中央政權與異姓王并存的局面維持下去,那漢朝的天下一定不會穩(wěn)定,所以劉邦在稱帝之后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平定異姓王的叛亂,先后有臧荼、韓信、彭越、韓王信、英布、盧綰、張敖等七個異姓王參與或者牽涉叛亂,最終被劉邦一一平定,只有一個長沙王吳芮存在下來。
為了鞏固政權,劉邦在打擊異姓王的同時,大量分封自己的兒子及劉氏親屬為王,于是異姓王之后都變成了同姓王,而那個唯一的異姓王長沙王吳芮在傳了幾代人之后,沒有兒子,封國廢除。
劉邦在臨死前還與諸功臣一起制定了一個盟約:
《史記呂太后本紀》:高帝刑白馬盟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意思是:漢高帝劉邦殺白馬和大臣們盟誓說:不是劉氏子弟而稱王的,天下人一起消滅他。沒有功勞而被封侯的,天下人一起誅殺他。
白馬之盟
劉邦為了拉攏功臣維護這一盟誓,還立了一個規(guī)定:只要西漢政權存在,功臣們的后代就可以永世享受爵位。
劉邦為什么要弄這么一個非劉氏稱王,天下人共擊之的盟誓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異姓王的威脅對于中央政權太過強大。
在這一點上,劉邦深有體會,前面講過了劉邦分封與打擊異姓王的事,分封是迫于形勢需要,打擊是為了政權穩(wěn)定,這都是身為一個帝王應該做的事,為了打擊異姓王,劉邦只能先與匈奴和親,消除外在威脅,再集中力量打擊內部的異姓諸侯王,這是保證漢朝政權穩(wěn)定最好的辦法。
除此之外,劉邦吸取了秦朝之外諸侯國幾百年爭斗的歷史教訓,秦朝統(tǒng)一六國之前,整個天下就是諸侯國并存的局面,彼此混戰(zhàn)了幾百年,這都是因為異姓諸侯王的存在,劉邦當然能看出這一點,所以要消滅異姓諸侯王。
異姓王勢力太過強大
第二個原因就是劉邦對于秦朝滅亡沒有同姓諸侯王救援進行反正。
眾所周知,秦朝實行全面的郡縣制,沒有任何分封,秦始皇甚至拒絕給自己的兒子分封,所以當陳勝、吳廣起兵后,整個天下想維護秦朝的諸侯,幾乎沒有一個,劉邦認為這也是秦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所以劉邦在打擊異姓王之后,大肆分封同姓諸侯王,以拱衛(wèi)中央政權,事實上,分封同姓諸侯王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就是在中央朝廷有危險時,諸侯王會起兵勤王,比如呂雉去世后,齊王劉襄起兵討伐諸呂。
而分封同姓諸侯王的壞處是,時間長了,諸侯王勢力強大后,也會威脅中央政權,比如漢景帝時期發(fā)生的吳楚七國之亂,差一點就顛覆了漢朝政權。
劉邦把異姓王改封為同姓王
從劉邦的角度出發(fā)考慮問題,他不是不知道同姓諸侯王將來肯定也會引發(fā)爭斗,而是他認為同姓諸侯王都是劉氏子孫,都是自己的后代,即使有爭斗,那也是自己的子孫,只要天下還是劉氏的,劉邦就能接受,在衡量利弊之后,劉邦選擇了分封同姓諸侯王。
第三個原因就是杜絕外戚專權與篡位。
劉邦其實并不擔心呂雉專權,也不擔心呂雉會篡位,因為呂雉的兒子劉盈那也是劉邦的兒子,呂雉再狠毒,也不可能奪了自己兒子的江山,劉邦真正想防的是漢朝后世所有的外戚與權臣,這是劉邦的長眼遠光。
呂雉雖然大封自己娘家人呂氏為王,但是呂雉并沒有奪取劉氏江山的想法和目的,這是有區(qū)別的,呂雉要的只是呂氏族人的富貴,而不是江山,所以這個盟誓并不是用來防備呂雉的。
呂雉專權
但是呂雉之后的外戚就難說了,西漢最后的江山不就是被王莽這個外戚篡位了嗎?可以看出劉邦早有自知之明,只是到了后來,劉氏衰弱,功臣早已失去進取之心,只知道為了自己的利益,才讓王莽篡位成功。
那么劉邦的“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盟誓在政治有何意義?
劉邦這話非常有用,呂雉加封諸呂為王時,包括周勃、陳平等人在面對呂雉的強勢時,只能暫時妥協(xié),并等待機會,只有王陵引用劉邦的話反對呂雉,結果王陵被呂雉免官,而呂雉當政期間,是呂氏諸侯王勢力最強大的時候。
當呂雉去世后,周勃、陳平等人又把劉邦當年的話當成反對呂雉的政治口號,聯(lián)合部分皇族成員一起誅滅了所有的呂氏族人,履行了當初與劉邦的誓言,維護了西漢政權,這又是劉邦當初所希望的。
周勃在呂雉去世后鏟除諸呂
劉邦這話至少影響了兩漢400年江山,西漢時期只有呂雉當政時,呂氏有被封王的,而西漢末年的王莽正是被劉邦這一盟誓所肘制,不敢稱王,弄了一個其他的名稱來代替稱王,王莽后期自稱宰衡,后來又自稱假皇帝,就是沒稱王,這就是劉邦當年白馬盟誓的政治意義。
到了東漢時期,第一個封王的就是曹操,那已經(jīng)是東漢末年,處于滅亡的邊緣時期了,所以曹操稱魏王被天下人罵,盡管曹操沒有稱帝,但是只要稱王就顯示出曹操篡位的野心了,盡管曹操極力否認,但他的行為已經(jīng)告訴天下人了,這同樣是劉邦當年白馬盟誓的政治意義。
換句話說,正因為當年劉邦的白馬盟誓,使得在兩漢政權存在時期,衡量一個權臣是不是要篡位的標準就是異姓稱王,只要非皇族的權臣稱王,基本上可以肯定這個權臣就是想取代劉氏江山了,這已經(jīng)成為檢驗忠奸和是否篡位的政治標準了。
劉邦規(guī)定非劉氏不得為王
劉邦的這一盟誓成為后世大多數(shù)王朝的政治標準,也就是非皇族成員,不能稱王,除了非統(tǒng)一政權亂世胡亂稱王之后,后世的大一統(tǒng)王朝,基本上沿用了劉邦這個非皇族成員不得稱王的政治口號,但凡有這樣的事存在,就成為其他皇族成員起兵討伐的口號。
但是當權臣的勢力大到完全可以改朝換代時,任何的政治口號都只是擺設,因為這個時候都是憑實力說話,沒有實力很容易就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所以劉邦的口號能不能用,還要有實力才能用。
比如王莽在篡位之時,劉氏皇族的劉祟、劉信以及東郡太守翟義等人起兵反對王莽,都因為實力不足而失敗被殺。曹操當魏王時,一樣有很多人反對,但是曹操有實力,反對也無效,就算是身為劉氏皇族成員的劉備,也沒有足夠的實力來反抗曹操,所以只能偏安一隅建立蜀漢政權了。
0個評論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魯公網(wǎng)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