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鈺和朱祁鎮都是孫太后親生的,為什么孫太后卻要支持奪門呢?
朱瞻基死后,長子,也是孫皇后的兒子朱祁鎮即位,是為明英宗,年號正統。正統十四年,英宗聽信太監王振之言,御駕親征瓦剌,命郕王朱祁鈺監國。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被俘,瓦剌人進攻北京,朱祁鈺在孫太后的支持下率領群臣打贏北京保衛戰。此后,于謙等大臣提議讓朱祁鈺即位為君,因為當時太子朱見深年僅兩歲,恐主少國疑。孫太后深明大義,同意了這個建議,于是,朱祁鈺稱帝,改元景泰。因為朱祁鈺即位皇帝,其母吳賢妃母憑子貴,被尊為皇太后,與孫太后并列。家人也多有升賞。所以,朱祁鈺的生母不是孫太后而是這位“吳太后”。
再說說奪門之變孫太后為什么支持的問題。之前已經說了,朱祁鈺不是孫太后的親兒子,所以更偏向朱祁鎮也是可能,但我覺得更重要的還是朝局的穩固。朱祁鈺即位后,明朝多方努力,終于從瓦剌手中贖回了英宗朱祁鎮。但是朱祁鎮回來后,朱祁鈺不愿意將皇位交還哥哥,而是將朱祁鎮軟禁于南宮,稱太上皇。不僅如此,景泰三年,朱祁鈺廢掉了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獨子朱見濟為太子。但第二年朱見濟就夭折了,朱祁鈺面臨沒有繼承人的尷尬。大臣們多次建議復立朱見深為太子,都被朱祁鈺拒絕了。
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將領石亨、大臣徐有貞等聯合宦官曹吉祥等發動政變,擁立英宗朱祁鎮復位。政變之前,石亨等先秘密告知孫太后,獲得了孫太后的許可,方才行動。朱祁鎮成功復位后廢朱祁鈺為郕王,其生母吳氏也被廢為“宣廟賢妃”,褫奪了太后尊號。一個月后,朱祁鈺去世。要說孫太后不偏向自己兒子,那也是不可能的。畢竟是親兒子,而且回宮后一直被軟禁,也受了不少苦。但孫太后絕不是一個不顧大局的人。這點從她支持朱祁鈺即位抵抗外敵就可以看出。所以,她支持奪門也是從大局出發。如果沒有奪門之變,之后的朝局可能出現變數。
第一,皇位可能旁落。雖然很多人說奪門之變沒有必要,因為朱祁鈺沒有兒子了,只能傳位給朱見深。事實上未必如此,朱祁鈺不愿將皇位還給朱祁鎮,又廢掉侄子朱見深的太子地位。所以他深深知道如果朱祁鎮、朱見深父子重登大位,自己死后一定背負罵名(后來證明事實也確實如此)。做過了皇帝,享受了榮華富貴,最后最放心不下的大概就是死后的名聲了。所以,可能朱祁鈺寧可傳位遠親也不會給哥哥或者侄子。一旦臨終傳下遺詔由別人繼位,悔之晚矣。對孫太后來說,朱祁鈺至少還是自己丈夫的兒子,也勉強能算自己的兒子,換了皇室遠親,就徹底不一樣了。
第二,朱見深還太年輕,無法應對這種局面。盡管朱祁鈺最終把王位傳給了朱見深,但這仍然是個問題。朱見深只有10歲,根本無法控制局勢,朝政可能陷入混亂。如果朱祁鎮的王座沒有正確命名。自古以來,只有父親死去的兒子、兄弟和兄弟繼位。如果你沒有兒子,侄子可以。但沒有理由讓弟弟傳位給哥哥,兒子傳給父親的道理。因此,只有朱見深才能繼位。當時,如果有人支持朱祁鎮復位,最終導致兩國朝廷對立,這可能是另一場政變,但如果兩國對立,情況會更糟。對于孫太后來說,與其看著兒子和孫子對立,只有奪門而出,朱祁鎮繼位,朱見深才能繼續做太子,父子關系才能穩定。這是為了政治穩定,也是為了父子間的和諧。這可能是太后決定支持的最重要的想法。大家對此有何看法?歡迎評論點贊加關注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