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飯桌上每頓都有肉干,為何會有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
孔子出生的年代,周禮已日漸崩壞。為了讓更多的寒門子弟獲取知識,孔子于而立之年創辦了第一座私人性質的學堂,廣收門徒。一時間,學堂門庭若市,孔子譽滿鄉里,成為受到鄉鄰敬仰的名師。
東周時期,諸侯割據中原,高高在上的國君尚不能自保,黎民蒼生更是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生存的第一要素就是飽暖,對于生活在亂世之中的老百姓來說,填飽肚子是最重要的。所以,在當時,肉是一種彌足珍貴的食物。
孔子招收門徒,學費便是“束修”,即肉干。孔子的門生數不勝數,每年孔子能得到的“束修”足夠其吃穿用度。在那個年代,物質資源極其匱乏,普通老百姓能吃到粗茶淡飯就已經謝天謝地了,孔子的生活標準不可謂不高。
既然孔子的門生遍布各地,孔夫子的飯桌上每頓都有肉干,那為什么會有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呢?
根據《論語》的記載,孔子來到齊國后,遇到了一個名叫舜的樂師,在聽到了樂師表演的“韶”(一種音樂形勢后),三月不知肉味。由此可見,孔夫子并非失去了嗅覺和味覺,也不是連續三個月吃不到肉。在聽到舜美妙的樂聲后,孔子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上升到無欲無求的境界中。
那么,孔子在這個思想境界中停留了多久呢?
足足三個月,孔子都沉浸在“韶”音所帶來的余味中,無法自拔。這種感覺,有點像是現代人聽到了絕妙的旋律,心中浮想聯翩。顯然,孔子停留在這種“精神高潮”里的時間很長。在此期間,孔子的心境是安寧的,甜美的,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衡與寬慰。這種精神狀態,就像是我們沉浸在某項事物中,茶飯不思。由此,孔子才會發出“三月不知肉味”的感慨。
顯然,在那個禮樂崩壞的年代,很少有人有如此之高的音樂素養。除了這個掌故之外,孔子向萇弘請教音律時,也曾沉迷在音律中無法自拔。后人在評論孔子這段佳話時,往往會用到成語“盡善盡美”。雖說很多人都知道“三月不知肉味”的掌故出自孔子,但很少有人知道“盡善盡美”一詞也曾是孔子專屬的形容詞。
《戰國策》中甘羅稱項橐七歲時便成為了孔子的老師,語焉不詳,為現代人留下太多遐想的空間。相傳,項橐與孔子曾就“車”與“城”展開辯論,這場辯論的結果,竟是項橐勝出。此外,項橐與孔子還進行過“落數之辯”、“沉浮之辯”,這兩場辯論均以孔子落敗告終,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項橐生于公元前494年的莒國,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當年的莒國就是如今的山東日照。關于項橐的出身,史學界流傳著兩種說法:
一說為項橐的祖上為姬叔度,姬叔度的封地在項,所以其后人便以項氏自居,姬叔度的后人項超就是項橐的父親,根據這種說法來看,項橐的出身非常顯赫,是一個貴族子弟。
另一種說法則是項橐的父母都是普通老百姓,他的母親在上山打柴時生下一子,于是便給孩子取名為“橐”。
不過,不論哪種說法都缺乏證據,所以我們仍無法確認項橐真正的身份,所以關于項橐的一切都是個謎。
為什么項橐如此聰明,連當時的大思想家孔子都無法辯過他呢?
有一種說法是,孔子驅車讓城等典故是真,但與孔子進行辯論的并非項橐,而是其他小孩。后人將這些都歸于項橐,完全是因為甘羅的那句“項橐七歲為孔子師”。所以說,與孔子辯論的小孩的確存在,但這個小孩是不是項橐,尚有待考證。
相傳,天資聰穎的項橐于十二歲那年夭折,有人說因孔門弟子嫉妒項橐的才華,將其殺害,也有人說當時的諸侯忌憚項橐的天賦,所以將其殺害。
顯然,這些猜測都是站不住腳的。
項橐與孔子未必進行過辯論,所以孔子的門生何故要殺害他?就算與孔子進行辯論的小孩就是項橐,崇尚儒學的孔子門生也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對一個小孩痛下殺手。
至于諸侯害死項橐這種說法,更是無稽之談。對于處在統治階層的諸侯來說,為何要與一個十二歲的小孩過不去呢?
就算諸侯覺得項橐天資聰穎異于常人,也應該妥善培養讓項橐為國所用,絕不會將這個小神童扼殺在成長的路上。
參考資料:
【《論語》、《戰國策·秦策五》、《淮南子·說林訓》】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