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滅蜀后,劉禪投降得到保全,為何唯有太子劉璿卻要被殺掉?
曹魏景元四年(西歷263年),曹魏將領鄧艾突襲蜀漢都城成都。蜀漢皇帝劉禪對于宛如從天而降的曹魏軍隊沒了主意。而蜀地本土的士族,也不愿意支持蜀漢政權繼續和曹魏對抗,于是要求劉禪投降。無奈之余,劉禪只好向曹魏投降,自此,立國四十余年的蜀漢政權滅亡。
但是,讓很多人感到難以理解的是:不論是曹魏政權還是后來的西晉政權,都對劉禪采取善待態度,但劉禪的太子劉璿卻遭到了殺害。
這其中的原委,要從蜀地的特殊性說起。
對于中國歷史,古人有過這樣的總結: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定蜀未定。
在中國歷史上,楚漢相爭的第一把火,是在蜀地燒起來的;
東漢王朝立國多年后,蜀地依舊處于割據狀態;
東漢末年,最先實行割據的,也是蜀地;
永嘉之亂,最先獨立建國的,是成漢,其版圖也是蜀地。
甚至晚清的崩潰,也和四川保路運動爆發,導致武漢兵力空虛,為武昌起義的成功,提供了重要條件。
可以說,對于歷代統治者來說,巴蜀之地,是最不省心的地方。
之所以巴蜀之地總是會在動亂年代,成為最先割據之地,在于巴蜀地區的地勢復雜,易守難攻,非常有利于野心者的割據——五代時期,后蜀開國皇帝孟知祥本是后唐將領。后唐滅亡前蜀以后,孟知祥利用中原動亂,趁機脫離后唐,建立后蜀王朝。
因此,當曹魏將領鐘會大軍進入蜀地之后,鐘會在姜維的游說之下,也產生了野心。
和后世的孟知祥一樣,天資聰穎、才干過人且野心勃勃的鐘會,在率軍占據蜀地之后,內心已經產生了不臣之心。而對于蜀漢的滅亡,蜀漢將領姜維則認為這是偶然現象,只要挑起鐘會和鄧艾的火拼,自己就可以趁機復辟蜀漢。
就這樣,各懷心思的鐘會和姜維結成了同盟,準備以蜀地為根據地,進和實際控制曹魏政權的司馬家族爭奪天下,退則可以效仿當年的劉備割據一方。
不料,對于鐘會的野心,很多跟隨鐘會入蜀的曹魏軍士陷入猶豫不決的態度,并且,曹魏軍隊中也產生了謠言:有說法稱鐘會準備把曹魏的將領都活埋、誅殺,然后反叛曹魏朝廷。
謠言很快激起了兵變。一時間,鐘會陷入眾叛親離的狀態,并和姜維相繼被亂兵所殺。
亂兵殺死鐘會之后,蜀地陷入動亂狀態,失去節制的曹魏軍士,在蜀地到處燒殺,在混亂中,蜀漢太子劉璿也遭到亂兵殺害。
從這點來說,劉璿之死算是一個意外。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