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縣出土14枚陶印,上面有謎樣的巴蜀圖語,但破譯結果讓人不信
2016年由成都地區出土的船棺之中,考古專家們發現了14枚特殊的陶印,它們表面刻有神秘的圖案,一直難以被破解。但民間人士卻宣稱已經破解奧秘,至于其破譯的方法是否符合邏輯?我們可以一同尋找答案: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2016年12月8日,在四川省成都市蒲江鶴山鎮鹽井溝內,考古專家們發現了一具特殊的船形棺槨,此后專家們立刻向社會公布了這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據考古專家稱,此次考古共發現60座墓葬,目前已有43座墓室被挖開,共出土了300多件銅器、漆木器、陶器等珍貴文物。專家推測,這批墓葬極可能是蜀地最高權力機構,派駐蒲江控制鹽礦的高級官員們的家族墓地。
此次于成都出土的船形棺槨,棺體十分厚重,長度超過了18米,雖然等級并不高,但其質地卻是古楠木,從材質上而言非常珍貴。打開厚重的棺體,被塵封了兩千多年的陶器、銅器、漆木器甚至草編等隨葬品重見天日。考古專家稱,此次考古出土的陶器有160多件,包括銅劍、矛、弩機等兵器以及容器、工具、印木幾案、木梳、竹編器、草簍、戰國半兩、玻璃珠等器物。除此之外,墓中還有10個竹簍的糧食和種子,其顏色與形態都保持得十分完好。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此次考古過程中,考古專家們發現了一件青銅矛,矛身刻有成都二字,此處也是考古專家們第一次在古物中發現真正的成都稱謂。重要的是,棺槨內還存有一些特殊的文物,它們就是一些如硬幣大小的泥質印章。有趣的是,此次出土的14枚印章全部為黑色,其正反凸面都刻著一些奇怪的圖案,令考古學者感到疑惑。
考古專家們在文物實驗室中對14枚印章進行了清洗與研究,但始終未能破解其上文字的涵義,但他們十分確定,目前印章上的圖案都是古巴蜀人留下的文化符號,堪稱是巴蜀圖語。考古專家們猜測,巴蜀圖語的內涵十分豐富,但由于文明的隔斷與失傳,致使古巴蜀文化徹底失語,其解讀過程也將變得十分困難。可高手在民間,考古專家們尚未破解的巴蜀圖語,居然被一些民間專家破解了,他們稱自己的理論無懈可擊,完全能夠解讀巴蜀圖語的深層內涵。
民間專家究竟是如何解讀巴蜀圖語的呢?下面我們一起結合圖片來看看:
從第一幅圖片上印章的內容來看,其形態類似于一塊長滿綠銹的青銅月餅,印章上的花紋圖案多樣,包括星紋、雞爪紋、月牙紋等,尤其是中間的大田字紋更是顯眼。對此,民間學者將其上半部分破譯為宣字,下半部分不詳。他們認為,宣字代表著權力的宣示,是正式的權力象征。
我們再看第二幅圖片上的印章內容,印章上的花紋尤為復雜,由于印章與上圖印章出土于同一遺址。所以上半部自然聯想到郫字,我們也可以看到,其兩邊的豎線是被一種特殊的青銅器代替了。但是不是阝,民間學者還不能確定,他們認為其可能跟鳥篆相似,繼而用到了青銅器來進行字體藝術化。兩邊的青銅器倒是跟阝形似。下半部是象形的兩個人拉著手,下方一個青銅器,意為兩人合力擺放重物。兩人組成冖,下方的青銅器形同女,合在一起是安字。兩個字連起來就是郫安,但郫安究竟指什么?目前尚無定論。
我們再看第三幅圖片上的印章內容,民間學者分析,該印章的上半部為一個方的圖形,左邊一個月牙形,右邊一只鳥。如果按照漢字筆畫來看,就是口月鳥,組合以后正好是一個鵑字,并且根據印章的印文來看,其下半部分應該是一個繁體的關字,也就是說,該印章的印文是鵑關。
民間學者們的破解方法看似十分符合邏輯,不過在正統的學者看來,完全是望文生義,雖然破解效率相當高,卻并不具備說服力,也就是經不起推敲,很難得到其他學者的承認與贊同。談到這里,我們也殷切希望考古專家能夠更加努力,最終破解巴蜀圖語,為我們打開另外一扇文化的大門。
參考資料:《巴蜀圖語》曹梅著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