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劉備“借荊州”始末,周瑜魯肅觀點迥異!
本篇系精讀中國史連載141,《三國史話》連載11,歡迎收看。
01、占四郡
赤壁之戰以后不久,劉備便向荊州南部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均在今湖南境內)擴張勢力。在劉備的軍事壓力下,原來曹操所置的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零陵太守劉度等全部投降。
韓玄手下的大將黃忠(字漢升,南陽人)也投歸劉備。
這期間廬江(今安徽潛山縣)的曹操叛將雷緒,在夏侯淵的追擊下,率領部曲(私人武裝)三萬人投歸劉備,使劉備的兵力大增。
劉備占據江南四郡之后,以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類似參謀長),并委派他督理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諸葛亮沒有選擇郡城屯駐,而是屯駐在長沙郡南部的臨烝(今湖南衡陽市)。
臨烝居于三郡的中心,水陸交通方便,烝水、耒水在此與湘水匯合,便于開展活動。
在臨烝,諸葛亮注意安定荊州三郡的社會秩序,加強劉備勢力在這一地區的統治,向當地居民征收賦稅,并取得成功。史載:“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在臨烝,諸葛亮還見到了他的老朋友、親戚龐統。龐統被稱為“鳳雛",很有才能,原為劉表南郡功曹。周瑜為南郡太守后,他留任功曹。劉備領荊州牧后,他投歸劉備。
劉備雖然早聞龐統之名,先前并未重用,以其為耒陽縣令。耒陽屬桂陽郡,在臨烝東南,與諸葛亮駐地相距不太遠。
龐統懷才不遇,“在縣不治”,被劉備免官。諸葛亮向劉備作了解釋和推薦,勸他不要小看龐統。東吳的魯肅也寫信給劉備說龐統“非百里之才”,可以大用。于是劉備請龐統來談論時事,“大器之”,為他的才思智謀所折服,以其為治中從事,“親待亞于諸葛亮"。
不久龐統和諸葛亮一樣,被劉備任命為軍師中郎將。龐統之所以被劉備重用,并在以后進取益州時發揮重要作用,這與諸葛亮的推薦是分不開的。
諸葛亮還注意對當地少數民族采取“撫綏“政策。當時,在荊州南部居住著一些少數民族,統稱之為"蠻人"。秦漢以來,中央政府已經在這一地區設置郡縣進行管轄。東漢后期由于政治腐敗,政府對他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實行民族仇視和屠殺,因而時常激起他們的武裝反抗。諸葛亮督理三郡時期,對這里的蠻人采取撫綏政策,在他們中間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在諸葛亮督理三郡期間,劉備的勢力得到了發展,劉表舊部紛紛投歸劉備,大將魏延可能就是這時率領部曲投歸劉備的。
02、娶孫妹
對于劉備勢力的發展,孫權感到有些不安,但由于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出了力,并且事實上占據了荊州大部分地區,他又不得不同意劉備為荊州牧,而且把自己年輕的妹妹嫁給業已半百(49歲)的劉備,以加強雙方聯盟。關于孫夫人的名字,史書中未見記載。
210年,即孫、劉結親的第二年,劉備感到自己雖然在荊州立住了腳,但荊州的中心地區南郡還控制在孫權手中,制約自己勢力的發展,這既不利于向西圖取益州,也不利于在荊州拓展,于是便以同盟者和親戚的身份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去見孫權,要求名副其實的都督荊州,把南郡劃歸自己控制。
當時,孫權內部已出現了親劉派和疏劉派的分野(這在赤壁戰前不明顯)。親劉派的代表是魯肅,疏劉派的代表是周瑜。
周瑜得知劉備的要求后,上書孫權,指出:“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竭力反對"狠割土地”以資助劉備,并主張把劉備軟禁起來,為他大修宮室,用“美女玩好”來消磨他的意志,把他同關羽、張飛等分割開來,然后挾制他,攻占他的地盤,“大事可定”。
魯肅則主張把荊州“借”給劉備,說:“將軍雖然神武,有命世之才,然而曹操威力強大,是一個勁敵。目前我們剛占領荊州,恩信未洽,民心不一,把荊州借給劉備使他安撫民心,又給曹操多樹一個敵人,使他在荊州為我們抵擋曹操,這是上策。”
孫權在赤壁之戰中已經嘗到了同劉備聯盟的甜頭,認為魯肅的主張有道理,感到不應輕易破壞這種聯盟關系,便沒有扣留劉備,將他放回。
但由于周瑜和其他將領們的反對,孫權也沒有立即把荊州借給劉備。
對于孫權方面疏劉派想吞劉以自大的敵對態度,諸葛亮是有所察覺的。為了防備萬一,他曾勸劉備不要親自到東吳去,以“免周瑜之手”,但劉備以為孫權”所防在北",需要依賴自己為援,不能把他怎樣,因而不聽。
幸而孫權沒有答應周瑜的要求,劉備才得以脫身,平安回來。后來,劉備問龐統:“你曾在周瑜手下做官,聽說我到東吳時,周瑜曾勸孫權把我留住不放,有此事嗎?"
龐統回答:“實有其事。“劉備嘆息說:“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當時諸葛孔明勸我不要去,我以為沒事,如今看來,確實是有些冒險了。”
03、借荊州
接著,周瑜親自到京口見孫權,建議出兵占據巴蜀,吞并漢中張魯,然后固守其地,與西北的馬超結援,最后出襄陽擊曹操,圖取北方。孫權接受了周瑜的建議。
然后,周瑜回南郡進行攻取益州劉璋的準備,沒有想到,他在返回江陵途中,身患重病,死于巴丘(今湖南岳陽),時年36歲。
周瑜在臨終時寫信給孫權說:“周瑜短命而死,不足可惜,只恨微志未展。現在曹操勢力在北,疆場未靖,劉備寄居荊州,有養虎之患,天下之事不知結果如何?”然后他推薦魯肅代替自己。
孫權以魯肅為奮武校尉,接替周瑜領兵,駐守陸口(今湖北嘉魚西南),以程普為南郡太守。
此后不久,魯肅又勸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以便“共拒曹操"。在魯肅的堅持下,孫權正式將荊州借給劉備,劉備將荊州治所遷到江陵。
在此期間,交趾太守士燮總領交州七郡,服屬孫權。孫權以步騭為交州刺史。蒼梧太守吳巨不服,步騭誘而斬之。孫權以士燮為左將軍,士燮遣送兒子為“人質”。這樣,孫權便擴地至交州廣大地區。
04、荊州對峙
東漢后期荊州包括7個郡(南陽、南郡、江夏、武陵、長沙、桂陽、零陵)。赤壁戰后,曹操撤出江陵,但并未完全退出荊州,除占據荊州北部的南陽郡外,還占據南郡的北部,立為襄陽郡,置荊州刺史統領。
孫權占據的是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所謂“借"荊州,實際上是將南郡的南部借給劉備,程普由南郡太守轉為江夏太守,但在名義上孫權則稱之為是“借荊州"。
就孫權來說,當然曉得劉備占據荊州,有養虎之患,但考慮到曹操在北,大敵當前,與劉備搞好聯盟關系,將荊州借給他,讓他直接與曹操抗衡,對自己還是利多害少。
就劉備、諸葛亮來說,不管名義上如何,先把南郡掌握在自己手中,撈個實惠再說。因此,“借荊州”是孫、劉雙方在強大敵人面前互相利用的產物。孫權一伙,包括魯肅,既不想長期“借“下去;劉備一伙,包括諸葛亮,也不愿輕易”還“回來。
盡管如此,“借荊州”有利于孫、劉聯盟,而不利于曹操。因此,當曹操得知這一消息時,非常不快,沉思半晌,連寫字的筆落在地上都不覺得。
周瑜死后,孫權按照周瑜的建議,準備攻取益州,并示意劉備與他合作。劉備早就想奪取這塊寶地,當然不同意,便托詞加以拒絕,說:“把大軍擺于蜀漢,糧草軍備轉運于萬里,想戰勝敵人,攻取自如,在沙場上不致失利,就是吳起也不能定其規,孫武也不能善其事。……如今曹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勢將飲馬于滄海,觀兵于吳會,怎能滿足于目前的局面,坐等年老?益州劉璋是我們的盟友,無緣無故先自相攻伐,給曹操提供機會,這不是長久之計。”
孫權不聽,派孫瑜率水軍屯駐夏口,劉備不讓孫權軍隊通過,并且很強硬地對孫瑜說:“你非奪蜀地不可,我就被(披)發入山,以不失信于天下。”并派關羽屯江陵(江北),張飛屯秭歸(今湖北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在江南),劉備自己則屯駐孱陵(今湖北公安西南),在沿江一帶嚴加設防,阻止孫吳水軍西上,孫瑜見此情景,只得請示孫權,忍氣罷軍。
劉備、諸葛亮通過占四郡“借“南郡,在實際上占據了荊州的大部,并阻止了孫權的西進,下一步就是伺機向益州發展勢力了。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