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為何不聽從諸葛亮的安排?他在山上安營扎寨又有什么道理
魏太和二年,諸葛亮率兵攻打曹魏,率諸軍進攻祁山,發動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北伐令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叛魏響應,關中震動,震驚曹魏。魏明帝親身到長安督戰,并派張郃抗擊進攻祁山的諸葛亮。諸葛亮進攻祁山時,眾人都建議任用魏延、吳懿等久經沙場的老將做先鋒。但諸葛亮沒有聽,堅持任用自己十分賞識的參軍馬謖領導諸軍,同張郃在街亭交戰。
諸葛亮臨走時對馬謖說要堅守城池,穩扎營壘在山上扎營太冒險,并任王平為副將輔助馬謖。街亭作為曹魏的腹地,守住街亭似乎成為北伐成功的關鍵,但是在看似如此關鍵的取勝點,諸葛亮卻選用了馬謖這樣一個軍事理論家而不是久經沙場的魏延等人。難道諸葛亮就沒有自己的私心嗎?
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安排,堅持在山上扎營。大多數人評論馬謖只懂理論,沒有實戰經驗才導致街亭之戰的失敗。馬謖雖然實戰經驗不足,但再不濟他也幫助諸葛亮平定南蠻,并不是對軍事什么都不懂。馬謖曾協助諸葛亮平定南蠻。
使得諸葛亮對馬謖有一定的信任,也讓人們見識到他的軍事才能。馬謖與諸葛亮有一種特殊的感情,諸葛亮對馬謖深為器重,馬謖對諸葛亮也畢恭畢敬,馬謖當時為何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安排是有原因的。一下便是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其一,諸葛亮給馬謖的任務是守住街亭,而不是單純地拖住魏軍。
作為熟讀兵書,對軍事有一定天賦的馬謖他不會對街亭地形地勢沒有判斷。街亭在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隴城鎮,當地地形山不高也不陡峭山下地形也不狹窄,馬謖的防守難度極大,野戰打不過的話,這一戰也很難取勝。
馬謖即使不上山,守住也極其困難。加之諸葛亮強調這是取得北伐勝利的關鍵,使得馬謖想盡辦法也要做到最好,而不是只是在山下與魏軍死拼拖住魏軍,馬謖想的就是能取得這一站的勝利且將這一戰贏得完美。即使想到會有被斷絕水源的危險,也要拼死一試,置之死地而后生。
本次戰役,蜀漢的總軍力高于張郃,但是馬謖的前軍軍力是低于張郃的。而且蜀漢軍隊的戰斗經驗應該沒有曹魏軍隊的經驗豐富。諸葛亮在任用馬謖之時就遭到眾人的反對,加之馬謖從沒有過親自率軍的經驗,手底下的人自然不服他也不信任他。
這使得本就處于劣勢的蜀軍越來越散。但是馬謖并沒有深入軍中了解士兵的想法及時安撫軍心。單純的以為士兵們會為了守住街亭浴血奮戰,他們守住街亭的幾率會很大,所以也沒有聽副將王平的勸告,堅持在山上扎營。
從南中獻策這件事就可以看出馬謖的進取心極強。馬謖的軍事能力很強,并且深受諸葛亮信任。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這一年,馬謖以荊州從事的職位跟隨劉備入蜀,時年22歲。
到了諸葛亮南征的這一年(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馬謖36歲,已經先后做過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雋太守。馬謖少年入仕,十幾年間,轉任地方,歷練文武。使得馬謖擁有勝利帶來的優越感,他容不得閃失。諸葛亮不顧眾人反對的重用也使得馬謖有必須取得街亭之戰的勝利。所以在街亭馬謖沒有完全按照諸葛亮的計策在山下扎營,而是根據當地的地形以取得最大勝利為最終目的。
馬謖雖與諸葛亮有著情同父子的感情,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要完全聽從諸葛亮的安排。馬謖熟讀兵書,有很高的軍事才能和軍事天賦,若要取得最終的勝利,他會根據自己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去決定如何抗擊魏軍,而不是墨守成規。
馬謖選擇在山上扎營也有他的過度自信,自信士兵的戰斗力,自信士兵對自己的信任,他也低估了魏軍的作戰經驗。最后馬謖的進取心以及諸葛亮的器重也驅使他要取得這場戰役勝利的決心,好比是提高了戰爭勝利的標準。馬謖山上扎營有他的道理,不管是自己的本能所驅使的主觀原因,還是士兵們以及魏軍這些客觀原因都使得馬謖做出山上扎營的決定。
你是如何看待馬謖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了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