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一哥王陽明,文武雙全,一生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王陽明作為一代圣賢,文武雙全,明朝朝堂上下誰人不知他是有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軍事家,從皇帝到太監,大家都對王陽明的能力毫不懷疑,但是為什么王陽明就是得不到皇帝大人的重用,出將入相,掌握中樞呢?
同樣是平叛,楊一清就能入閣為相,而王陽明呢?最大的官職是南京兵部尚書,聽起來兵部尚書官職不小,但是別看漏了前面還有個南京,南京是陪都,所有的官員都只是虛職。爵位呢?嘉靖皇帝倒是封了他一個新建伯,公侯伯子男,連侯爵都沒封,而且這個伯爵是沒有證書的,嘉靖皇帝沒有給他發鐵卷。你要說嘉靖皇帝是個糊涂蛋,有眼不識泰山,那也不對,嘉靖可是在皇帝行業中出了名的精明啊。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王陽明始終不能登堂入室,得到重用呢?連最后王陽明平息了廣西匪患,身患重病,上書請求告老還鄉,朝廷都不允許,最后還是王陽明自己抗命,自己往家的方向趕,最終死在了回鄉的路上,如此坎坷的遭遇,悲涼的結局,王圣人究竟得罪誰了呢?
其實,王陽明之所以得不到重用,主要是當時的朝堂的生態環境決定的,主要有三個方面:
意識形態
王陽明一生最大的成就,不是軍功,而是創立了造福后世的心學,心學是集儒家,道家,佛家于大成的大學問,但是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與當時的主流學派朱熹儒學的理念完全不同,甚至背道而馳,比如朱熹主張:存天理滅人欲,而心學主張:人欲即天理。
當時幾乎所有的文官都是通過朱熹儒學,走上仕途的,大家都把朱子的學說奉為至理名言,而心學自然就被大多數文官包括讀書人視為異教學說,洪水猛獸,而創建心學的王陽明本人在文官集團里不受歡迎也是順理成章的。
再加上嘉靖同志本人當時正在風風火火地搞“大禮儀事件”,試圖占領意識形態的制高點,而心學講究致良知,人人皆可為圣賢,這跟嘉靖想要儒學為我所用,只有皇帝本尊是圣人是相沖突違背的,所以嘉靖在這一點上也是有疑慮的。
站錯隊
王陽明之所以能在江西平息匪患,平息寧王叛亂,平息廣西匪患,主要是他朝廷里面有靠山,這個靠山就是兵部尚書王瓊。王瓊剛好有個死對頭叫楊廷和,楊廷和一直擔任著內閣首輔。你說你跟總經理不是一條陣線的,能上位才怪呢。事實上楊廷和確實多次阻止王陽明的升遷,讓他長期在外任職。
除了楊廷和,繼任首輔楊一清對王陽明的態度也是非常不好,曾經嘉靖皇帝起過重用王陽明的心,詢問內閣首輔楊一清的意見,楊一清沉默以對,為什么不說話,因為你實在沒有壞話可以說,只能不說話表明態度。
而王陽明最大的靠山,在權力斗爭中干不過楊廷和和楊一清等牛人,給不了他太多的支持,所以只能委屈王陽明了。
沒有關系
朝中有人好做官,這句是至理名言。楊一清正是因為師兄李東陽的提攜,才能一步一步登上首富的寶座。而王陽明呢,雖然是個文官,但是長期干的是武將的活,除了一個王瓊,基本很少跟朝內的文官集團打交道,更談不上在朝中有什么關系網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文官集團都是利益關系網,黨同伐異,你是我的同鄉,同年,同榜,同學,親家,親戚,那大家就是一黨的,你不是我們一黨,那就是他們一黨的。不是我們一黨的,任憑你有天大的本事,也一定要把你搞臭搞倒。
事實也是如此,王陽明沒費朝廷一兵一卒,自力更生30來天就掃平寧王叛亂,多大的功勞,就是如此大的功勞,依然有江彬在正德皇帝面前下蹲,說王陽明是心懷不軌,早有預謀,甚至說王陽明和寧王是一黨,幸好有個太監看不過去,替王陽明說好話,不然怎么樣還真不好說。
意識形態跟主流學說有沖突,又沒有大佬們支持,跟所有人都不是一黨,就算王陽明有通天的本事,在明朝的政治生態中都不可能獲得重用,只能常年在地方上打轉。不過這就是命,正因為王陽明沒有出將入相,才使得他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完善心學體系,留給后人們一件文化瑰寶。
王陽明作為“心學”的創始人,他的很多思想都集中在《知行合一》這本書中。王陽明心學自誕生以來,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知行合一》這本書,能幫助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勇氣,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能得到不同的感悟。讀了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少走很多彎路。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