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張飛不死劉備也贏不了夷陵之戰,有兩大難題張飛也解決不了
建安二十四年,蜀國的發展形勢經歷了一次過山車式的大起大落。當年年初,劉備在漢中之戰中大獲全勝,擊敗強敵曹操,成功地把第三大根據地漢中納入囊中,蜀漢的疆域面積進一步擴展。而在東線荊州戰場,蜀漢也是凱歌高奏,關羽北伐曹魏,在樊城之戰中全殲于禁龐德率領的三萬大軍,氣勢如虹,所向披靡,連許都的曹操都惶惶不可終日,計劃向北方遷都。
然而物極必反,當年年底,情況急轉直下。劉備的盟友孫權,背信棄義,在關羽背后狠狠捅了一刀,乘虛而入奪占荊州,關羽失去了大本營,瞬間陷入進退失據的絕境,最終在魏吳兩國的腹背夾攻下,全軍覆沒。蜀漢的荊州根據地被東吳奪走,名將關羽遇害,遭受了一次慘重損失。
孫權的挑釁激怒了劉備,他于公元221年七月,帶領數萬大軍,精銳盡出,水陸并進,順江東下,向東吳發起雷霆一擊,試圖重奪荊州,為關羽報仇雪恨,好好教訓一下碧眼兒孫權,夷陵之戰就此開打。
劉備號稱一代梟雄,身經百戰,軍事才能在三國名人中名列前茅。東吳方面派出迎戰的主帥是陸遜。此前陸遜雖然名不見經傳,但卻雄才大略,具有超群出眾的用兵之才。他在夷陵之戰中采取誘敵深入、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火攻計等一連串漂亮的組合拳,最終殺得劉備大敗虧輸,鎩羽而歸。
人們在討論夷陵之戰時,都會注意到一個細節:夷陵之戰的準備階段,大將張飛也準備參戰,但卻在出兵途中,被部下叛將范疆張達暗殺,死于非命,未能參加此次關鍵的大會戰。由此人們心中不免會產生一個疑問:如果大將張飛參加了夷陵之戰,能否改變夷陵之戰失敗結局,能否讓夷陵之戰轉敗為勝?
答案是否定的。即使張飛不死,參加了夷陵之戰,也沒有任何希望能夠扭轉敗局,也不可能幫助劉備打贏夷陵之戰。因為有兩大難題張飛也解決不了。
第一個難題:東吳賴以克敵制勝的是水師部隊。三國之中,東吳毗鄰長江,具有得天獨厚的訓練水師的優勢,他們為了打造堅不可摧的長江防線,很早就組建起強大的水師部隊,實力之強在三國之中穩占鰲頭。
但蜀漢的部隊卻以步兵和騎兵為主,以至于連專職的水師部隊都沒有,蜀軍將士對于水戰普遍是外行,陸戰交鋒他們誰也不怕,到了波濤洶涌的大江上作戰,卻是他們的弱項。張飛此前僅有一次參加赤壁之戰的水戰經歷,對于水戰也是外行,因此面對吳國水師,他也只能是無計可施。
第二個難題:陸遜采取的戰略十分高明,別說張飛,就是諸葛亮來了也難以破解。陸遜采取了誘敵深入、避實擊虛之策,戰役初期階段不斷后撤,使得蜀軍長驅直入,后勤供應線不斷延長。同時陸遜采取持久戰的策略,在戰役初期守而不攻,憑堅固守,避免過早與蜀軍決戰。
蜀軍最終陷入筋疲力盡、后勤糧秣供應困難的強弩之末狀態,斗志低沉,銳氣消磨殆盡,陸遜一方則養精蓄銳,等到蜀軍已經全面懈怠之時,在抓住時機突然發起反攻,同時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戰場特點,采用火攻計,使得劉備大軍全線崩潰。
陸遜此戰顯現出的完全是戰略大師級水準,從整體戰役計劃的制定,到攻防轉換的時機把握,都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即使劉備這樣的實戰高手都無法破解。張飛來了也照樣難有大的作為。因此張飛即使參加夷陵之戰也于事無補,無法扭轉敗局。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