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的資料 風景優美不容錯過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是清朝的皇宮和大型皇家園林。建于清朝乾隆、光緒年間,占地297公頃。曾屬于清代北京西郊三山五園之一。它以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觀的巧妙結合而聞名,是中國園林藝術巔峰時期的代表,1998年,頤和園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1860年,延壽寺賞其殘跡,收跑者(萬壽山昆明湖碑)。

關于頤和園的文章早已汗流浹背,無論是從文物考古還是旅游,不要說面面俱到,但也是研究透徹,根本無從下筆。幸運的是,我們收集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清漪園前后的一些影像。下面就來說說這些照片,了解一下頤和園過去生活的概貌。
1860年,大報恩延壽寺(指三明)前的西牌樓,被劫后還保留了一段時間。
300多年前,大清王朝入主中原。中原王朝推翻前朝后,會破壞以前的宮殿,重新開鼓,建立自己的都城宮殿。而是把前朝皇宮里的東西全部收集起來,把前朝遺民全部從內城趕到外城,清廷拎包入住。啊,所有美好的東西都被留下了,知道我一時拿不出來。如果有現成的,我就完全用。這真的是明朝宮殿建筑的完整保存,不像元朝大內命運的徹底毀滅。清朝前三代省去了建宮的勞力,但又要出成績。因此,在康熙朝基本穩定之后,康雍在第三代就全力建造花園。被外國人譽為“頤和園”、“萬園之園”的圓明園最早建在西郊海淀,玉泉山景明園、香山景逸園、長春園相繼建成。這就形成了皇家園林西郊“三山五園”的雛形。
1860年,大報恩延壽寺前的西牌樓還在。
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在完成圓明園擴建工程后,在《御圓明園后記》中說:“后人不會放棄這種建園的努力。”乾隆十五年(1750年),僅僅六年后,乾隆大人自己就以“繁重的勞動”開始了他的清漪園工程。他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寫的《御萬壽山昆明湖記》中表達了修建清漪園的兩個原因:一是治水,二是為母親祝壽。為什么他愿意背上食言的罪名(通常你是沒有笑話的)去建清漪園治水和慶生當然是兩個著名的原因,但真正的原因是甘龍勛爵本人想通過規劃、設計和建造一座花園來闡述他的治國理念,展示他的才能,炫耀他的功績。用這個園林,林龍巢,來建造一座永恒的豐碑,把他作為連接清朝過去和未來的一代人來紀念。世事難料,誰想到乾隆皇帝駕崩六十二年后,三山五園乃至大清國都被這場災難摧殘殆盡。
1860年,佛香閣被毀,鷗坊一片廢墟。被英法聯軍洗劫一空后的大報恩延壽寺和佛香閣的巨大基座。
昆明湖最早有記載的名字是翁山湖。金元以后,翁山湖水體穩定,湖面擴大,有成為風景名勝的趨勢。元朝滅金后廢棄,在中都城東北新建大都城。為了將玉泉山豐富的水源引入大都城,元二十九年(1292年),郭守敬開始督修大運河的百福堰水利工程,在昌平百福村修建百福堰,攔截各山泉水,使之“西轉南”,流經青龍橋,繞過翁山,流向翁山。在翁山泊處向南挖一條河,即長河,穿過京城,經高梁河流入通州大運河。翁山波被納入北京供水系統,湖水可蓄可排,可供船只航行。原來的翁山泊變成了具有調節水量功能的調蓄湖,水面比遼金時期更寬闊。當時的玉泉山、翁山、翁山波山水相連,風景秀麗,素有江南“西湖勝景”之稱。但元末白浮堰堵塞斷流,翁山水面一度縮小。明代翁山公園周邊沒有大的建設。清乾隆十五年建清漪園時,翁山公園挖深,向東擴建。其面積是明朝的兩倍,改名昆明湖,翁山改名萬壽山。
1860年,位于萬壽山東山坡的花城閣多寶琉璃塔,是一組寺廟園林建筑。始建于1753年乾隆十八年,主要由花城閣、六間齋、多寶琉璃塔、左聯潘蕓組成,除塔外全部被毀。
清漪園最終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成,歷時十四年。清漪園的主體建筑是延壽殿,是為慶祝重慶太后的生日而建的。它位于萬壽山(翁山)的陽。它起于昆明湖山腳前呈之字形排列的三座七樓四柱木牌坊,上至山頂無梁寺智慧海。后山是四大洲的藏傳佛教建筑(須彌山荊靈)。延壽寺的主體建筑是巨大平臺上的佛香閣。這個亭子本來是為了建一個九級寶塔(延壽塔),但是建到第八級就塌了。之后,寶塔被廢棄,建起了亭子。傳說版本很多,不知道采用哪一個。1860年被毀的原亭已無蹤跡,繪畫和照片中也無可信信息可循。佛閣被毀前是什么樣的?現在的佛香閣是按照原來的重建的嗎?幾乎是破案了。對比照片,景福閣已在頓悟閣原址重建,但景福閣與頓悟閣相差甚遠,簡化的甚至是兩間平房;長葛三層復雜的帶鐘斜山橫嶺模型,改建簡化為兩層斜山滾棚式;鏡亭還沒修,殘跡都拆了去修其他建筑了。所以佛香閣的原始風格比較混亂。
1860年,十七孔橋顯示南湖島上的亭臺樓閣和萬壽山上的佛閣已經被毀。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世人皆知圓明園被英法聯軍洗劫焚毀。事實上,清漪園和三山五園都被洗劫焚毀,但圓明園是三山五園的關鍵部分,所以更有名。清漪園是清廷重建的,所以重建后的頤和園給后人的感覺是名稱和形象都是全新的,淡化了清漪園的多災多難的經歷。光緒皇帝為什么要重修清漪園?其實早在同治年間,就有重建清漪園的討論。同治想通過重修清漪園讓兩宮的皇太后活下去,但他在紫禁城獨占朝政大權,沒有成功。光緒皇帝也是念出了這個心思,后來用乾隆皇帝對重慶皇太后(乾隆皇帝的生母)的孝心,修建了清漪園,說是慈禧太后同意重修清漪園(此時慈安皇后已經去世),清漪園于光緒十二年(1886年)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正式改名為頤和園。
1860年,十七孔橋和南湖島被徹底摧毀。
一直有一種悲哀的說法:慈禧挪用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供自己享用,導致甲午戰爭失敗。那么,修建頤和園挪用海軍經費的說法從何而來?根據研究者的史料,這種說法源于戊戌變法失敗,流亡日本的梁啟超的文章。1899年,梁啟超在《分危言》一文中說:“海軍初建時,不到兩年,頤和園工程浩大,所籌款項全部用于土木。此后,他們被命名為海軍捐贈者,但實際上他們都是由頤和園項目捐贈的。”梁啟超的說法沒有考證依據,基本上是為了反對慈禧制造的輿論。據歷史人士調查統計,清軍在海軍建設上的投入不亞于日本。從1861年北洋水師成立到1888年組建的二十七年間,清政府共向海軍投入1.2億銀元,每年達300萬兩,占每年財力的4%-10%。從1868年到1894年,日本政府撥給海軍的經費為9億日元,相當于只有6000萬兩白銀,每年共計230萬兩白銀,相當于同期清政府對海軍投入的60%。
1860年,壽山東麓雨花閣西南,英法聯軍燒毀前。
在一些歷史研究者看來,頤和園占用海軍經費并不屬實。名義上是慈禧修繕頤和園的經費挪用了北洋水師的經費,實際上是地方督撫孝敬的錢,只是掛靠在海軍經費的名義上。1888年秋,春親王通過李鴻章,指示長江沿岸一些富庶省份的督撫、督撫,為紀念老佛爺而修建頤和園。但考慮到自己的形象,當年的統治者也覺得不光彩。當時的酒精王子奕譞掌管著海軍衙門,所以他以海軍的名義拿出了260萬兩白銀。這二百六十萬兩人民幣,除了一部分用于修建頤和園,其余的都投入了鐵路建設。從這一點來看,修頤和園的錢似乎與海軍經費無關。這筆錢也不屬于海軍。不僅如此,戰爭打響后,慈禧太后還從內庫拿出300萬兩補貼海軍。
1860年,銅被掏空鍍金,第二次鴉片戰爭被英法聯軍洗劫一空。
一張是萬壽山雨花閣西南全圖,一張是昆明湖東岸文昌閣三層樓時的西北全圖。其他的都是從火燒清漪園到重建清漪園。我要向被英法聯軍蹂躪焚毀的清漪園致敬。
1860年,萬壽山大謝延壽寺最后一重建筑,磚玻璃亭,無梁殿智慧海,為無量壽佛,外墻嵌千余琉璃佛。
1860年,萬壽山佛閣遺址和大報恩延壽寺燒毀。
1860年,甘龍效仿康熙在喀爾喀蒙古定居,開創了多倫諾爾盟惠宗寺的先河,并派遣大臣和工匠前往西藏巴莫的薩摩耶寺(桑園寺)。兩座修道院是仿造的。承德萬壽山和普寧寺的大殿是須彌山荊靈和項燕宗音閣。
1860年,萬壽山昆明湖,佛香閣全毀,鷗坊一片廢墟。
1860年,文昌閣西北,在被英法聯軍燒毀之前。
1860年,知靜閣西北側,四周大門被乾隆皇帝御書遮擋,南秋水、北北苑春山、東回廊東營、西雙寧西陵被英法聯軍轟炸,但幸存下來。由于他們無力修復荒山,慈禧重建頤和園時,拆除的構件被用來修復其他建筑。
1860年,知靜閣西南側,正殿被毀。從西宮門北岸向東北方向拍攝,萬壽山佛香閣被毀。
1870年,東海岸銅牛北側,銅牛鑄于甘龍二十年(1755年),背面刻有甘龍皇帝手書“金牛銘”
1870年,在東海岸銅牛的南邊
1870年,東宮門通往延壽寺的湖畔林蔭隧道,后人的長廊尚未建成。
1870年,東宮外牌樓“奇秀”
1870年,東宮門外有一只青銅獅子。東宮大門被毀,筑了一道障壁。
1870年后西河三孔橋和蘇州街
1870年,劫案發生后,佛香閣、大報恩延壽寺等建筑消失。
1870年,南湖島月門被劫。
1870年,昆明湖北岸的大報恩延壽寺碼頭俯瞰玉泉山,原有的西牌樓被廢棄,只剩下柱子。
1870年,昆明湖東岸一片廢墟,文昌閣只剩下城臺,知春閣不見了。
1870年,青巖石船和喬迪、什邡的建筑被徹底摧毀。
1870年,萬壽山寶云閣
1870年,十七孔橋,連接昆明湖東岸和南湖島。
1870年,建于乾隆年間的十七孔橋是公園里最大的橋。
1870年,南湖島十七孔橋
1870年,十七孔橋和銅牛
1870年,十七孔橋和萬壽山。
1870年,萬壽山大謝延壽寺第五次入香界智慧海,佛香閣被毀。
1870年,萬壽山大謝延壽寺第五次入香界智慧海,佛香閣被毀。
1870年,萬壽山謝延壽寺,火燒廢墟右側。
1870年,萬壽山為感謝延壽寺的好意,焚燒后留下廢墟。
1870年,萬壽山的佛閣和大報恩的延壽寺建筑消失。
1870年,萬壽山后面的四大洲遺跡。
1870年,萬壽山后面的四大洲遺跡。
1870年,萬壽山花城閣多寶琉璃塔。
1870年,昆明湖,萬壽山
1870年,萬壽山昆明湖東北岸遺址。
1870年,萬壽山昆明湖搶劫案現場
1870年,萬壽山北望。
1870年,萬壽山及其長河。
一八七○年,素云延城關
1870年,位于昆明湖最南端與長河交匯處的一休橋,通過橋洞看到西堤上的景明樓。
1870年,一休大橋從橋的東南岸向北被拍攝。
1870年,一休大橋被從橋的南面的西岸拍攝到了北面。
1870年,一休大橋
1870年,知靜閣東側。
1870年,智慧海,香界琉璃牌坊,佛香閣基座,一片廢墟。
1870年,跑者西藏(萬壽山昆明湖紀念碑)幸存,華福館被燒毀。
1871年,寶云閣
1871年,被英法聯軍洗劫一空后,延壽寺大受獎賞。
1871年,十七孔橋
1871年,萬壽山賞賜延壽寺智慧海。1860年英法聯軍將其洗劫一空后,它是一座磚砌、上釉、無梁的廳堂結構,在大火后并未被毀。
1871年,萬壽山跑者集(萬壽山昆明湖紀念碑)于1860年被英法聯軍劫掠,幸存下來。
1873年,銅牛北邊,1860年斷的尾巴還沒修好。
1874年,萬壽山花城閣的多寶琉璃塔
1875年,青巖石舟遺跡(什邡)
1875年,壽山寶云閣
1875年,萬壽山佛香閣遺址和大報恩延壽寺燒毀。
1875年,邊橋與西牌樓,牌樓與北哨之間的建筑被毀,橋上石護欄全毀。
1877年,東宮門外有一只青銅獅子。東宮大門被毀,障壁上粉刷的墻皮斑駁。
1877年,一休大橋
1880年,銅牛北邊,1860年斷的尾巴還沒修好。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