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家母是對誰的稱呼
親家母是對子女配偶的母親的稱呼。一般結婚男女雙方的父母互相稱呼對方父母就叫親家,稱呼男士為親家公,女性則為親家母。
“親家”這個稱呼最早始于唐代。《新唐書·蕭嵩傳》載:“子衡,尚新昌公主,嵩妻入謁,帝(玄宗)呼為親家。”最初這一稱呼只流行于皇親國戚的聯姻上,唐玄宗直呼龍婿生母為親家母,足見其關系的親密。因此,唐代詩人盧綸作《王駙馬花燭詩》云:“人主人臣是親家”。
五代十國時期又出現了親家翁的敬稱。《五代史·劉目旬傳》載,劉目旬與馮道是姻家二人并任宰職,馮道罷官后李愚代替了他。李愚向來嫌惡馮道的為人,接任后,每當稽查出馮道的過失差錯時,李愚就在劉目旬面前譏笑馮道說:“這是您親家翁干的好事”。
后來,親家稱呼通行到了民間,一般老百姓也開始使用這一稱呼,并一直沿用至今。
親家母這個稱呼還有個來歷,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符號,很多地方都叫對方的父母叫親家公、親家母,這就是因為不夠親,所以要叫得親,越是意義不存在,就越需要符號的強化。
像古時候婚禮上新娘要蓋蓋頭,那是因為在古時候人的眼里,新的東西都要有包裝,蓋頭一掀,新娘就不新了。所以,這個蓋頭,就是“新”的符號。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