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冬至有什么習俗吃餃子才不凍耳朵
冬至是24節氣之一,也是大家很重視的節氣,要知道大部分傳統節日節氣的習俗,總是離不開一個“吃”字,那么在冬至這一天,臨沂有什么傳統習俗嗎?
冬至過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
在每年冬至這一天,不管貧富,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會出現餃子,因為有一句話是這樣的“冬至到,吃水餃”,而且還有一種說法是,冬至這天吃了餃子,整個冬天就不會凍耳朵。

其實不只是臨沂在冬至這一天會吃餃子,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的習俗都是吃餃子,不過南方地區的習俗則是吃湯圓。
其實在冬至這一天吃餃子,是為了紀念“醫圣”張仲景,就像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一樣。
張仲景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后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浞掂l之時,正是冬季。
張仲景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
他將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也因為這件事,在之后的嚴冬季節,人們總會以食取暖,以食治病,經過數千年發展,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節令美食傳統,而冬至這天吃餃子,也是這樣慢慢傳下來的。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