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清明節吃什么傳統食物 艾葉煮雞蛋你吃過嗎
鄰近清明節,大家又有假期可以休息了,清明節的時候大家除了掃墓祭拜去世的親人以外,還會選擇外出踏青,畢竟清明時節是草長鶯飛的好時節,也是桃花的花期,不過在清明節,有什么必須要吃的傳統食物嗎?
在臨沂,每次清明節的時候,家里人都會用艾葉煮雞蛋吃,這寓意著接下來的生活會圓圓滿滿,小孩子還可以拿著雞蛋,和小伙伴一起頂雞蛋,誰的雞蛋先破,誰就是輸。
還會折桃枝放在水桶里,或者掛在門把手上,神話名著《封神演義》中,還提到:鬼門關前,也有桃木和神荼、郁壘兩位門神,一起維護著鬼門的威嚴和秩序,因此桃木自然有辟邪的作用。
雖然有一句詩這樣寫“清明時節雨紛紛”,但清明節這一天并不一定會下雨,反而大多數都是晴天,因此是選擇去踏青的最好時候。

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慢慢融合了寒食節的習俗,傳說中,寒食節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在民間傳說中寒食節雖與介子推有關,但寒食起源,并非為紀念介子推,而是沿襲了上古的改火舊習,即如《周禮》所說“仲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
寒食節是流傳于我國北方中原一帶古代較早的節日,寒食節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上墳祭掃、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
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氣溫上升正值改火的時節,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漢代稱寒食節為禁煙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并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
據《后漢書》記載,最初的寒食節時間很長,最長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個月。寒食節期間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對人的健康不利。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