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吐血?原來僅是一種文學形象
在三國歷史中,也許我們會更關注蜀漢,反而容易對曹魏和東吳忽略,或許正是蜀漢有著,一種悲情英雄主義色彩,同時對弱小產生的同情心。相比于東吳和曹魏,漢蜀確實在土地、人口、經濟等方面,都要纖弱許多。
而劉備建立漢蜀,最核心的基礎就是,五虎上將與諸葛亮、法正等人,其中的張飛和關羽,自微末起就跟隨劉備,且一同結拜,成了桃園結義這一段佳話。在漢蜀建立后,又是開國元勛,對漢蜀來說意義很大。
因此在關羽和張飛死后,對蜀國造成極大打擊,不但損失一位人才,且還是能擔當大任的人才,同時影響蜀國的士氣,并且讓民心不穩。其中尤其是關羽,不但是蜀國軍事上的頂梁柱,而且還是一種精神象征。
所以當初劉備得知,關羽的情況后,才會不管不顧都要伐吳,不僅僅是私心這么簡單。也許是父輩的光輝太過耀眼,關羽和張飛的子嗣,反而顯得不出彩,僅僅是后來被戲稱為“小關張”,但若論勇武,卻不能與其父輩相比的。
但據說張飛和關羽的后人,張苞和關興去世后,諸葛亮吐血痛哭,這是怎么回事?
其實,這只是來自《三國演義》中,某些橋段而已,僅是一種藝術形象,說的是張苞和關興,都是擅長突襲的將領,但在一次追擊殘敵的過程中,張苞粗心大意,摔落山間的深澗之中,摔破了頭顱,藥石難醫。
而當時諸葛亮,正在發動第二次北伐,但大軍出征未建寸功,而大將先死,影響士氣的同時,還影響北伐的布局,因為這次北伐準備最足,錯過機會很難再有,在三國演義中,可能更多的是,諸葛亮是被氣吐血的。
而關興在三國演義中,是在第六次北伐途中,因病去世的。在藝術形象中,關興是北伐曹魏的主將之一,關興去世諸葛亮傷心是很正常的事,一是損失一員大將,二是故人之后。
但關興在正史上,并非如此的,史料說的是,關興年少成名,且諸葛亮也很器重,成年后繼承了父親的爵位,二十歲的時候,就當上侍中監軍,但沒幾年就去世了,史料也沒有他生前任何記載。
而張苞也是類似的情況,張苞也許是能力差些,生前并無什么官職,雖然留下一子張遵,但張苞很早就去世,什么原因無可考究,后來張遵在綿竹關,與鄧艾交戰中戰死,這一脈也是絕了。
按正史來算,張苞和關興都是英年早逝,對漢蜀并未作出貢獻,他們去世諸葛亮,可能會有傷感,但絕不可能吐血,因此這些說法,只存在于文學形象中。
但值得一提的是,三國演義雖不是正史,卻讓許多人對歷史產生興趣,也是一件幸事,同時還可以熏陶自身的文化底蘊。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