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應龍區區一播州土司,到底是什么原因能讓他有膽量對抗大明帝國?
楊應龍祖上29代人統治播州700年,歷經唐、五代、兩宋、元、明五朝。土皇帝當久了難免幻想要升級,于是野心脹破胸腔的楊應龍,一心想擦掉那個“土”字。
家族富不過3代,王朝興不過300,楊家卻無視歷史發展規律,“野蠻”生長700余年,歷經30代,他們的基因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呢?
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南召國王酋龍即位后,與唐朝正式決裂并登基稱帝。此后,酋龍發兵入侵西川、安南、邕管和播州(今遵義)。
唐軍與南召在播州展開了十幾年的拉鋸戰,875年,唐僖宗下詔招募驍勇之士對付南召。有個叫楊端的山西人,率領向氏、令狐氏、成氏、趙氏、猶氏、婁氏、梁氏、韋氏、謝氏應征,并打敗南召收復了播州,從此楊端以大唐宣慰司宣慰使的身份,拉開了楊氏家族在播州700年統治的序幕。
楊應龍是楊端的第30世孫,期間中原王朝數次更迭,楊氏家族土皇帝的地位卻一直屹立不倒。倘若不是楊應龍野心膨脹玩脫了自己,或許楊氏家族邁進大清王朝也未可知,那么楊應龍是如何一步步走上自取滅亡的道路的呢?
大明隆慶五年(1571年),20歲的楊應龍從父親楊烈手中接過了第30任土司的職位。在萬歷十四年(1586)前,楊應龍還算守本分,曾經多次出兵幫朝廷平定叛亂,又為朝廷納稅輸貢,因此被加驃騎將軍,授都指揮使,還穿上了恩賞的飛魚服。
穿上飛魚服的楊應龍從此心開始“飛了”,他一面對統治下的五司七姓采取高壓政策,企圖靠殺伐建立個人權威;另一面他讓自己的“待遇”無限向皇帝靠攏,例如在自己的官署府邸使用龍鳳紋裝飾,違制閹割男子給他當太監。
苦不堪言的百姓和當地士族開始不斷告狀,其中有個人的重磅炸彈,引爆了楊應龍。
告狀的人叫張時照,是楊應龍的妻子張氏的叔叔。原來楊應龍懷疑妻子張氏綠了他,于是將張氏休了。后來楊應龍覺得還不解恨,于是借著酒興,闖到張家殺了張氏的母親,并且將張家滅門!
當時朝廷正在推行“改土歸流”,楊應龍這類土官,本來就是政策的打擊者,于是朝廷決定對楊應龍動手。萬歷二十年(1592),楊應龍被征召到重慶接受審查。
案件審理核定,楊應龍罪當處死。狡詐的他立刻腿一軟:俺錯了,俺痛改前非,俺戴罪立功。他表示愿意以2萬金贖罪,同時派5000人馬協助朝鮮戰爭。
萬歷皇帝礙于在朝鮮跟日本人的戰事吃緊,同意了楊應龍的請求,并釋放了他。沒想到這家伙回到播州就翻臉:要錢沒有,要人也沒有。
萬歷二十一年,在警告無果的情況下,四川巡撫王繼光分兵三路進入播州。楊應龍再度將他的狡詐發揮到淋漓盡致,他一面同意投降,一面派人偷襲明軍,結果王繼光大敗,死傷過半。
事情到這一步,本來楊應龍已經沒了回頭路,但這家伙居然再次迷惑朝廷:俺錯了,俺保證不再犯,俺愿意繳納4萬金罰款,俺永遠給朝廷當看門狗。為了表示誠意,他一咬牙交出12名親信給朝廷處理。
這種“壯士斷腕”的表演,讓朝廷真心感受到了“浪子回頭”的誠意,于是朝廷下旨:楊應龍免職,職務由其長子楊朝棟接任,次子楊可棟到重慶為人質,準其罰金4萬。
表面上楊朝棟接替了楊應龍,其實這不過是朝廷給自己留了個面子,卻保住了楊應龍的里子。可失去了壓力的楊應龍卻想里子面子一起要,于是他再度耍無賴:要錢可以,除非我兒子活過來!
原來楊可棟到重慶不久,就突然死了,死因不明。
朝廷會不會殺害楊可棟呢?按理來說不會,一個楊可棟對朝廷來說無關痛癢,活著的楊可棟可以牽制楊應龍,因此朝廷沒理由殺害楊可棟。
楊應龍不光不交罰金,還公然挑釁官府:“擁兵驅千余僧,招魂而去。”到此為止,雙方又僵持起來,接下來的四年,楊應龍又開足馬力,不斷拔大明王朝的老虎須子,他所犯下的罪行,用令人發指都不足以形容。
其一,毀棺解尸:有個叫毛承云的余慶縣官吏,曾經得罪過楊應龍。不過此時毛承云已死,楊應龍竟然將他的棺木挖出毀了,并將他的尸體剁碎。
其二,滅族張熹:楊應龍派他的弟弟楊兆龍,帶兵襲擊重安司長官張熹的家,對張家實施了“三光政策”。
其三,活剮仇家:楊應龍侵入江津縣和南川后,捕獲了仇家袁子升,在城下他將袁子升“臠割”。
其四,虐殺宋、羅:宋鑾和羅承恩二人曾經狀告過楊應龍,楊應龍侵入湖廣四十八屯后,抓獲了宋鑾、羅承恩及其家人,對他們兩家人展開了令人膽寒的報復。
“令諸苗對父奸女,面夫淫妻。或裸體坐木叢射笑樂,或燒蛇從陰入腹,人蛇俱斃。又掘墳墓焚尸,灰飛蔽天。”
當著父親的面禍害人家女兒,當著丈夫的面侵犯人家妻子,逼手無寸鐵的俘虜裸身坐在草叢里當箭靶子,用火燒蛇讓蛇鉆進女人下身,掘墳毀尸,簡直是人間地獄。
其四,屠殺百姓:萬歷二十六年,楊應龍又攻破綦江縣,殺害了參將房家寵、張良賢,劫持了蜀王后,他又對老百姓展開大屠殺。
“應龍因劫令縱囚焚掠,出綦江庫犒師,依倉就食,盡取資財子女去。老弱者殺之,投尸蔽江而下,水為赤。”
一個人殘暴到這種程度,連老天都會憤怒。萬歷二十八年,結束了朝鮮戰爭的大明王朝終于騰出手來了,四省總督李化龍,掛兵部侍郎銜出征,全權負責播州之役,魔王楊應龍的末日來臨了。
在李化龍面前,楊應龍成了“楊應蟲”。明軍24萬人馬分八路挺進,李化龍首先占據要道,將楊應龍堵死在播州不得流竄;又以最精銳的兵力,迅速攻克婁山關,使播州的門戶大開。
楊應龍這次慌了神,無處可逃的他,將人馬收縮于大本營海龍囤,企圖靠海龍囤的地理優勢嚴防死守。
與此同時,楊應龍再次祭出屢試不爽的騙招:俺錯啦,俺投降,俺保證……
這一次李化龍理都不理他,明軍在正面縱火,焚毀了楊應龍的營寨。同時,李化龍又派人從后山夾擊,對海龍囤發起猛烈的進攻。
到這時候楊應龍才發現,祖上700年的榮耀,留給他的是一個坐井觀天的虛幻,他一直鄙視的大明軍隊其實是個巨無霸。
萬歷二十七年(1600年)六月初六,明軍攻破大城,楊應龍自知大勢已去,他帶著兩名愛妾,倉皇地鉆進一間密室,給自己點了一把大火。
明軍后來從火堆里搶出了楊應龍的尸體,并將它與楊朝棟、楊兆龍等楊氏百余人一起解押進京,受磔刑于集市。至此,歷經724年的播州土皇帝楊氏家族滅亡了!
楊應龍為何不顧祖訓,放著眼前榮華富貴不要,偏要不自量力,跟朝廷作對呢?
其一,播州特殊的環境,助長了楊氏家族的膽氣
當年楊端之所以能從一介平民發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播州那地方實在難搞,它地處西南邊陲,山高林密,民風彪悍,靠武力解決不了問題,更收服不了人心。
因此,自古以來中原王朝對這地方都采取羈縻政策,用世襲土司代替政府機構來行使管理權,只要他們承認中央王朝,履行必要的義務就行。
在播州之役中,明軍兩度大敗,并非楊應龍戰斗力有多出色,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明軍不熟悉地形,不適應山地戰。這種先天優勢,被楊應龍無限夸大,自以為即使打不過明軍,朝廷也拿他沒辦法。
其二,楊氏在播州700年經營,實力確實夠強
客觀講,楊氏家族700年的經營也不容小覷,他們在經濟、政治和軍事方面,都具備相當的實力。
很多人說播州那種鳥不拉屎的地方,經濟怎么會好?那是指整體經濟狀況,不代表楊氏家族的經濟實力就弱。我們以海龍囤為例,這個楊氏家族的大本營占地1.59平方公里,一座宣慰司官署面積達4.5萬平方米,可謂氣勢恢宏,竭盡奢華。
從楊氏家族墓考古出土的精美器具看,楊家的經濟實力驚人,一點不亞于朱家王爺們,難怪楊應龍一開口自罰4萬金。
另外楊氏家族與張氏、羅氏等當地豪族常年通婚,早已經把家族根系深深地扎進播州的角角落落。與此同時,他們與朝廷官員之間也存在著利益交換,所以楊氏在朝中并不孤立。如果不是楊應龍公開謀反,以他們的人脈關系,伴隨大明朝終始一點都不難。
另外,楊應龍是播州附近軍事實力最強的一個豪酋。早年楊應龍也多次率兵,幫朝廷平定四川、云貴,乃至湖廣地區的叛亂。楊應龍兩次團滅明軍,在與李化龍的對決中,他能調動7萬大軍,其軍事實力可見一斑。
其三,大明王朝的沒落,讓楊應龍產生幻覺
見過李家王朝的敗亡,又經歷了朱、李、石、劉、郭五家走馬燈似的輪換,再見趙氏、孛兒只斤氏的幻滅,楊氏家族可謂坐看風云起。老朱家來了,如今又日暮西山,臨近300年大限,他們豈不是又一個歷史過客?
其實楊應龍的判斷并沒錯,至少的西南一隅,他看到的是朝廷相互傾軋,明軍戰斗力低下,以至于不得不把賭注押在他身上。
一邊是楊家的強大,一邊是朱家的衰敗,于是楊應龍理所當然地得出一個結論:俺楊應龍應該就是一條龍,是時候擦掉那個“土”字了,700年的家族沉淀,也該開花結果了。
只是他忘了一句話:鷹有時候會飛得比雞低,但雞永遠飛不到鷹的高度。久離中原的楊應龍恐怕也不會記得,他祖先所在的中原,那是一個多么博大精深的地方。
繁華的楊氏府邸成了一片廢墟,不知道楊應龍在地下見到29代祖先時,會發生什么事?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