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寵愛戰功赫赫的朱高煦,為何還是傳位給肥胖遲鈍的朱高熾?
明成祖朱棣,明太祖第四子,因為使用的年號叫做永樂,所以人們也稱呼他為永樂帝。
永樂皇帝在歷史上頗有作為,在政治上,他改革機構,設置內閣;軍事上,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鞏固了南北邊防。此外,他還有著疏浚大運河,興修水利等貢獻。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
然而,這樣行事果決的一個皇帝,在繼位問題上卻猶豫不決,優柔寡斷。
和漢高祖劉邦一樣,朱棣先是立了一個皇太子,即嫡長子朱高熾。但他看朱高熾橫豎不順眼,想廢掉改立次子朱高煦為儲君,想了老半天,也付出實際行動,卻愣是沒廢掉。最終還是讓朱高熾繼位,也就是后來明仁宗。
那么,在軍政大事上果斷冷靜,集天下大事于于一身的朱棣,為什么在繼位問題上甚是糾結,想廢卻廢不掉呢?
首先,我們要把問題分開看。一是朱高熙作為次子,為何得到朱棣的青睞呢?畢竟朱高熾作為嫡長子,應該更被朱棣倚重。且從朱高熾繼位后的表現來說,他都是合格甚至難得的君王,軍政上有政績證明能力卓越。心胸上,他沒有因為朱棣想改立朱高煦就恨朱高煦,在繼位后打擊報復,這在難容骨肉情的帝王家非常難得。
但朱棣卻不喜歡朱高熾,偏愛朱高煦。因為與朱高熾相比,朱高煦更類己。
眾所周知,朱棣精通軍事,也喜歡行軍打仗,不管是靖難之役中的精彩指揮,還是征討北元時的節節大勝,都與他的軍事才能不無關系。而朱高熾則十分內向,喜歡引經據典,而不愛舞刀弄槍,這令朱棣感到不滿和失望。
此外,因為不喜運動,朱高熾體態臃腫,十分肥胖,據說甚至連馬都騎不上。
在朱棣看來,這實在是丟自己的臉面——如此英明的帝王,兒子怎么能夠如此無能呢,這是朱棣不能接受的。
不只是外在行為,還有內在性格上,朱高熾也跟父親太不像了。朱棣為人性格急躁、殘忍、堅毅,這幫助他成為了皇帝,也幫助他坐穩了江山。
然而,身為長子的朱高熾卻十分和善、寬緩、遲鈍。
在內心上,朱棣并不看好朱高熾。
而反觀他的二兒子朱高煦,他在靖難之役中作為先鋒立下了不少功勞,史載:"成祖只身走,適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他救過朱棣一命,立下了大功。建文四年(1402),朱棣在被建文帝軍隊打敗后,本想與之議和,但朱高熙率兵趕到,這讓朱棣又升起一絲希望,史載,他"仗鉞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
言下之意便是,朱高熾常常生病,等他病死,就讓朱高熙當太子。朱高熙聽罷,率軍奮勇沖殺,最終大勝敵軍。戰爭結束后,史書總評道:"成祖屢瀕于危而轉敗為功者,高煦力為多。成祖以為類己",朱高煦驍勇善戰,被朱棣認為更像自己,也就更得喜愛。
朱棣偏愛類己的次子也就朱高煦有心立他為太子,然而在登基之后他卻立了他不喜歡的朱高熾,這種違背好惡的做法肯定是心不甘情不愿的,但朱棣為何如此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朱高熾的先天優勢,因為他是嫡長子,而當時的明朝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制度。
朱棣是靠武力從侄兒建文帝手里奪了皇位,為了掩蓋武力奪權的不正當性,朱棣做了很多事,包括改史書,標榜自己是朱元璋的嫡長子,而太子朱標并不是嫡子,這種說法在當時遭到熱議,朱棣也知道難以服眾就又改了,改成他們都是嫡子。朱棣是不是嫡子不討論,但這種做法說明朱棣心虛,說明他在意武力奪權這件事。
朱棣武力奪權,打出的旗幟是維護朱元璋時期的制度,建文帝繼位后確實對朱元璋定下的規矩做出調整,朱棣的旗號也算說得過去,但如此一來,他也給自己設下了限制,朱元璋定下的規矩是嫡長子繼承制度,朱棣如果真的維護朱元璋,他只能立嫡長子朱高熾為儲君,不能更改。
朱棣的大臣解縉反對廢立太子,他直言道:"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鑒。"說的也是嫡長子繼承制度不可輕易更改。
朱棣繼位之初其實是很敏感的時間點,此時的朱棣,最謹小慎微,最如履薄冰。
他雖然已經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卻也害怕一失足成千古恨。他必須與僅剩的股肱之臣搞好關系,以確保帝國的正常運轉。這才是他在立太子一事上不能隨心所欲的本質原因。
朱高熾雖不被朱棣喜歡,卻因為仁愛、儒雅的性格,深得文官集團的推崇,解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朱高熾在朝堂中的聲望和支持率要遠高于朱高煦,朱棣偏愛二兒子朱高煦,實則是與群臣意見相左。朱棣的江山離不開朝臣的支持,他不能公然違背朝臣的意愿。
朱棣和劉邦一樣,有了廢立的心思卻不得不考慮廢立的后果,實權皇帝可以強行廢立太子,可一旦廢立卻危及江山,這是他們不能承受的,在愛子和江山之間,他們必須做出選擇,想要保全延續江山,只能選擇放棄廢立。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朱高熾的嫡長子朱瞻基,他既有父親的仁善,又有爺爺的才能,簡直就是完美帝王的化身。
朱瞻基是朱棣最喜歡也最器重的嫡長孫,朱棣最終沒有廢長立幼,確實有隔代傳位給朱瞻基的意思。當然,朱高煦小過小失不斷,讓朱棣有些不滿,也是原因之一。
選擇繼承人歷來都是為君者一生所做無數決策中的重中之重,選擇得當,社稷才能穩固。
而如果選擇的有失偏頗,則很可能會釀成慘劇。輕者,導致帝王家內部的兄弟相殘,重者,導致社稷傾覆、朝代更替。
朱棣放棄廢立,為的是明朝江山的更好延續,當屬正確之舉。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