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他后來是怎樣逃過一劫的?
“烏臺詩案”緣由
“烏臺詩案”的出現其實和蘇軾的性格有一定的關系。
蘇軾一向嫉惡如仇,遇到不平時的事,他總是不吐不快。
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調任湖州。按照慣例,到任后,要寫謝恩奏章。
問題就出在了這份奏章上,他寫了這樣的幾句話:
伏念臣性資頑鄙……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賠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這里出現了“新進”這個詞,這個詞在當時指的是突然升遷的無能之輩。這樣就得罪了那些“新進”。
這一年的六月,“新進”的報復就來了。
一個御史把這份奏章中的四句挑出來,說他蔑視朝廷,從而開始彈劾他。
幾天之后,負責監察百官的御史臺官員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接連上章彈劾蘇軾。
在得到神宗的批示后,他們派遣官吏到湖州,先免去了蘇軾的官職,再押解入京受審。
最終,蘇軾被送進御史臺的監獄。
御史臺監獄被稱為“烏臺”,所以這一事件也被稱作“烏臺詩案”。
蘇軾如何“化險為夷”
蘇軾在7月28日被捕,8月18日送進御史臺的監獄。而審問期又比較長,前后40幾天。
他是如何“化險為夷”的呢?
1.一個故事
蘇軾被關到監獄中后,他的兒子每天都去監獄探望,并為其送飯。
蘇軾和其子約定,平時只許宋蔬菜和肉,如果有壞消息,才能送魚。
有一次,其子有事,便將送飯的任務交給了朋友,但忘記告訴朋友他和父親的約定。
而那一次,他的朋友送的恰恰是熏魚。
蘇軾看后大驚,知道自己可能兇多吉少。便給弟弟寫了兩首訣別詩。
訣別詩寫的極為悲慘,但又不忘感謝皇恩浩蕩。
這首詩后被獄卒收走。
這就有很大的用處。因為按規定犯人寫的任何東西,獄卒都要交個監獄最高層查閱。
而蘇軾和其家人也認為這首詩會傳到皇帝手里。
果不其然,皇帝看到了這首詩,并大受感動。這也是他能“化險為夷”的重要原因。
2.仁宗皇后
皇后一向支持蘇軾。恰在這時,染病而死。她在死前曾對皇帝說:“我聽說蘇軾因為寫詩而不抓了起來。這都是一些小人和他作對。你可別冤枉好人,老天爺是不容的。”
皇后去世,國家要大赦,按照慣例,蘇軾應當被赦免。
但是,御史們想置蘇軾于死地,不停的向皇帝進言。但也沒有得逞。
3.最終
皇帝無意殺害蘇軾,他親自裁定,把蘇軾貶往黃州,充當團練副使,不準擅離該地,也無權簽署公文。
“烏臺詩案”落下帷幕。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