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很多小皇帝卻能穩坐江山,而曹魏只出了一個小皇帝,為何就大權旁落了?
東漢頻出小皇帝能夠維持190多年,但是曹魏不行,原因不外乎兩個:一個就是人心向背不同;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東漢和曹魏的權力制衡不同,而曹魏出現了問題,從而導致曹魏皇權旁落。
我們一起從這兩個方面來分析其中的原因。
人心向背不同
人心這個東西并不玄乎,非常實在,能夠實實在在的體現在百姓心里。這個百姓的含義不僅只是普通的下層,還包含上層,作為封建王朝的統治者而言,他們會順勢而為,充分利用當時的人心背向來實現自己的利益。
劉氏統治天下深入人心
從劉邦擊敗項羽,統一天下建立漢朝伊始,經過十多代皇帝,兩百多年的努力,將劉氏家天下的信念通過文治武功的方式深入人心,即使到了西漢后期出現了一些紕漏,但是從平民到統治階層對于劉氏家天下的理念總體并沒有發生顛覆性的變化。
作為外戚的王莽大權獨攬,借皇帝幼小時機,通過蒙蔽甚至欺騙的方式取得一部分人的支持,從而纂取了劉氏天下,結果僅僅過了十五年,在劉氏后裔劉秀的努力之下重新將天下奪回,為劉氏天下再次贏得了190多年的壽命。
從這里可以看出,劉氏統治天下確實深入人心,正是由于王莽篡位經歷了短暫的統治而失敗之后,后來者,無論是外戚還是權臣對于劉氏為皇帝的信念變得深信不疑,不愿意也不敢再次重蹈覆轍,取而代之。
因此,即使出現幼皇帝,權臣或者某個勢力再也不愿意冒著巨大的風險去改朝換代,而是圍繞皇權進行爭權奪利,重新劃分利益,這樣就可以保持政權的延續性,從而可以維持190年之久。
曹魏統治未能深入人心
除去前期為創立曹魏的過程,曹魏真正從立國到被司馬懿篡權,這之間的時間非常短暫,僅僅只有三十年的時間,如果算上后來曹奐遜位,曹魏立國時間只有四十五年,時間短從而導致曹魏的統治未能深入人心。
在曹魏立國之初,當曹丕詢問賈詡是先滅蜀漢還是孫吳的時候,賈詡已經給出了非常合適的答案,那就是“攻取者先兵權,建本者尚德化。陛下應期受禪,撫臨率土,若綏之以文德而俟其變,則平之不難矣”
賈詡向曹丕闡述了文治和武功之間的關系,武功只是手段,但是文治才是根本;國家長治久安依靠武功固然重要,但是從尚道德教化才是根本。如果文德能夠跟上武功,平定天下就非常容易。
可惜,曹丕很難聽進去頂尖謀士賈詡的肺腑之言,從而一味的采取窮兵黷武的方式,并且濫用民力,結果在曹魏統治時期,其麾下的百姓困苦,從底層到高層均產生對曹魏統治的不滿,人心思變。
因此當司馬懿為代表的世家大族發動對曹魏的攻擊的時候,反對曹魏的勢力則擁護司馬氏的行為,而中立勢力則樂觀其成。
因此,人心的背向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劉氏天下的東漢能夠延續190多年的壽命,而曹魏則僅僅只是經歷四十五年就滅亡了。
東漢和曹魏的權力制衡情況不同,導致兩國的結果不同
東漢以來權力制衡保證了基本的穩定
東漢延續了西漢的統治,在權力制衡方面進行了相對的完善,以至東漢出現了遠比西漢多得多的幼皇帝,依然能夠保持皇權不會旁落,維持了劉氏的基本統治。
劉氏治理下的東漢盤踞三個大勢力,這三大勢力在朝堂之上相互制衡,無論是哪一方都無法占據絕對優勢。即使一方在短時間里占據了上風,也無法完全消滅另外一方,依然可以起到制衡的作用,作為劉氏皇權就可以從中周旋,延續下去。
這三大勢力分別是外戚勢力,宦官勢力和士族勢力。皇帝幼小,沒有能力治理國家的時候,就依靠母族的勢力來掌握權力,而宦官勢力和士族勢力則成為外戚的制衡勢力存在,確保外戚勢力在擅權的情況下,無法越雷池一步,從而確保皇權不會旁落,導致改朝換代。
皇帝成年之后,希望親自理政的時候,就依靠身邊的宦官勢力從外戚那里奪取大權,從而贏得對大權控制的目的。此時的外戚勢力和士族勢力就會作為宦官勢力的制衡勢力存在,保證皇權不會旁落,出現政權更迭的災難。
無論是外戚勢力,還是宦官勢力以及士族勢力,他們三者之間是相呼應,對立而存在的,有時候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勾結在一起對抗另外一方,在某種程度上保持勢力均衡,從而讓劉氏天下能夠產生一種穩定性,不至于出現改朝換代的悲劇。
可是當一方或者兩方完全被消滅的時候,就出現了權力真空導致失衡,進而促使國家混亂。東漢末年劉氏皇權旁落就是因為宦官勢力在和外戚勢力斗爭中同歸于盡,從而導致權力出現了失衡,最終出現了劉氏天下被禪代的結局。
因此,東漢以來的外戚勢力,宦官勢力和士族勢力相互制衡,從而延續了劉氏天下長達190年之久。
曹魏權力制衡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曹魏政權中的權力分布和東漢則完全不同,在東漢政權中的外戚勢力,宦官勢力在曹魏政權結構中幾乎完全不存在,即使存在也是可有可無的角色,完全不起到平衡權力的作用,因此可以忽略不計。
在曹魏政權結構中之所以沒有出現外戚勢力和宦官勢力,這個和開創曹魏的曹操有關,他本人經歷了東漢末年的動蕩,深刻明白外戚勢力和宦官勢力對于東漢政局的危害,因此自始終嚴格限制外戚勢力和宦官勢力的存在,正是在曹氏三代的努力之下,這兩大勢力自始至終沒能夠成長起來。
在曹操建立曹魏之初,政權結構是以曹氏宗室和寒門以及中小士族為主,他們成為拱衛曹氏天下的主要力量。無論曹操,還是曹丕以及曹睿這三代均是英明圣武之人,對于朝堂的控制能力非常強,能夠獨立使用皇權對抗其他的勢力,并且能夠將權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可是隨著曹睿去世,幼子曹芳即位之后,其個人能力弱小,這就導致皇權不得不被其他勢力瓜分,共同執掌以維續曹魏政權繼續存在。
可是曹魏政權存在一個非常嚴重的缺陷,這個缺陷容易導致皇權旁落,被人取而代之。缺陷就是當皇帝具備執政能力的時候,能夠確保皇權正常運轉,一旦出現幼皇帝無力掌控皇權的時候,皇權就容易旁落,而當皇權旁落的時候,沒有更多的勢力之間相互制衡,很容易落入某一個勢力之手,從而導致改朝換代。
曹操建立曹魏的時候,政權有宗族和寒門以及中小士族,等到曹丕即位后,為了贏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建立了九品中正制,為世家大族大開方便之門。
世家大族在曹魏政權中的勢力得以膨脹式的增長,同時,曹丕又限制甚至削弱宗室權力,這樣到了曹魏后期,其政權結構出現了世家大族勢力一家獨大的局面,其他勢力處于弱勢地位,一旦出現世家大族專權甚至篡位的時候,其他勢力只能坐以待斃,無力反抗,那么曹魏政權就出現禪位的結果。
因此,相比較東漢和曹魏而言,曹魏的權力制衡出現了問題,從而導致東漢即使出現許多小皇帝依然能夠延續190年的壽命,而曹魏僅僅出現一個小皇帝就導致滅國的悲慘結局。
總而言之,東漢和曹魏有相同的問題,但是結局卻大相徑庭,其原因不外乎一個是東漢的統治早已深入人心,而曹魏在文治武功方面做得非常欠缺,以至無法深入人心;在權力制衡方面,東漢的政局雖然比較糜爛,但是權力制衡方面做得相對較好,因此能夠一直維持劉氏天下的統治,而曹魏政局雖然穩定,可是出現權力失衡,因此避免不了被改朝換代的結局。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