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落魄時,水鏡推薦諸葛亮,為什么只字不提侄兒司馬懿呢?
劉備來到荊州以后,冒然插手劉表立嗣,被劉表的繼妻蔡氏嫉恨,遂用蔡瑁計謀追殺。那時劉備剛得一匹好馬,為逃出生天,騎著的盧越過了檀溪才逃得性命。也正是這一次逃命,讓劉備遇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徽問劉備:“我早就聽說你的大名,為什么至今還是落魄不堪?”劉備說自己有文臣武將輔佐,都頗為得力。司馬徽說他用的都是白面書生,非經綸濟世之才。
劉備提問賢才何在?司馬徽才說:“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眲湓賳柺呛稳?,司馬徽就不再說了。至于司馬懿,與司馬徽而言,可能只是姓氏相同,兩人認不認識都不好說,更別談是什么叔侄關系。當時劉備與水鏡先生這一次偶遇,水鏡先生為什么會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我認為有如下原因:
一、水鏡先生司馬徽真心認為諸葛亮、龐統是經綸濟世之才。
水鏡先生與劉備這一次閑聊,在說到當世人才時,說到伏龍鳳雛,也是在高人司馬徽心中,唯有諸葛亮和龐統才是濟世之才。他們幾人都在荊州地界,彼此都很熟悉,常一起打交道,探討學問,分析當今時事,知道諸葛亮和龐統的確有大才,才會不由自主的與劉備聊起他們。當我們對某一個人特別推崇時,會不由自主的與其他人談起他們的生平,所作所為,這也是人之常情。司馬徽與劉備談起諸葛亮與龐統,也有這個原因。
二、水鏡先生司馬徽對劉備的感官不錯,指出劉備身邊缺少輔佐之人,遂說出諸葛亮等才有經綸濟世的本事。劉備自帶兵攻打黃巾軍以來,在民間也有些名聲,后來到荊州地界,也是劉表堂中的坐上客。司馬徽久居荊州,對各方人物也有所了解,覺得劉備也是一名英雄,對他的印象不錯。
牧童曰:“我本不知,因常侍師父,有客到日,多曾說有一劉玄德,身長七尺五寸,垂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乃當世之英雌,今觀將軍如此模樣,想必是也?!毙略唬骸叭陰熀稳艘??”牧童曰:“吾師復姓司馬,名徽,字德操,潁川人也。道號水鏡先生。”
當司馬徽看到劉備混的那么慘,帶兵十幾年還是到處飄零,依附諸侯。就動了惻隱之心,指出劉備缺少輔助之才。
劉備說自己文有孫乾、麋竺、簡雍之輩,武有關張趙云之流,都忠心輔助。司馬徽告訴他,雖然關張趙都是萬人敵,但是沒有用好;而孫乾、麋竺、簡雍等只是白面書生,不通謀略,不能替劉備很好的籌劃未來。這也是司馬徽看中劉備,指出他現在的困境,替他的未來指一條明路,才推薦諸葛亮給他。至于劉備有沒有本事請到諸葛亮,就不是司馬徽的事了。
三、水鏡先生與諸葛亮、龐統等交好,知道他們都有心投明主,又覺得劉備乃當世英雄,所以有心推薦。諸葛亮耕躬于南陽,心有大志,卻一直困居襄陽,就是沒碰到可以輔佐的明君。水鏡先生與諸葛亮交好,也知道他的處境,這時碰到劉備,覺得也算是英雄了得,動了推薦之意。只是司馬徽是隱士高人,行事變化莫測。雖告訴劉備伏龍鳳雛之才,卻不告訴是何人,也不告訴去何處尋找,也算是給劉備出了難題。就是想讓劉備經過一番考驗,能夠自己用誠心打動諸葛亮。
后面劉備三顧茅廬,求取賢才,也的確算是下了功夫,才打動了諸葛亮,肯出山輔佐劉備,最后得三分天下,也算是一段佳話。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