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后期,姜維北伐十一次,最遠打到了何處,是現在的哪里?
宋朝愛國主義詩人陸游在《劍門感蜀亡事》寫道:自惜英雄有屈伸,危機應變亦逡巡。陰平穹寇非難御,如此江山空負人。
這首詩寫的是姜維在蜀漢和曹魏最后一場戰爭,姜維兵敗蜀漢滅亡。詩中陸游將姜維看成是英雄,為了國家的生死存亡,為了不辱使命,能屈能伸,希望將來可以恢復大業,只可惜英雄氣短。
歷史上傳言姜維帶領蜀漢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我們不妨聊聊姜維十一次北伐的大致過程和最遠一次打到哪里。
姜維的北伐是從諸葛孔明承繼而來,關于諸葛亮一生中"克復中原,光復漢室"的宏偉目標相比已是婦孺皆知。諸葛孔明生前的那些北伐,雖然名氣很大,場面很隆重,客觀地說幾乎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成果。殫精竭慮的諸葛亮也因為操勞過度累垮身體,建興十二年(234)已經五十四歲的諸葛亮,終于在最后一次北伐過程中病情惡化,死于五丈原。
諸葛亮離世后,姜維作為得意門徒深受器重,臨危之際接過的諸葛亮的遺愿,開啟艱難的北伐之旅。,光復中原。他在諸葛亮死后于公元238年到公元262年這二十多年之間,曾參與主持了十一次北伐。
延熙元年(238)至景耀六年(263)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里,姜維共帶領蜀漢軍隊進行大大小小的十一次北伐之旅。
延熙元年(238),姜維首次北伐,以蔣琬駐扎漢中,偏師出隴右,和曹魏在南安對峙,無功而返。南安是涼州下設的郡(甘肅隴西、武山縣附近)。
延熙七年(244),曹魏主動討伐蜀漢,姜維、費祎、王平聯合抵御挫敗曹爽,準確說這是一次防御之戰。
延熙十年(247),為掩護胡人歸降,姜維出兵接應與前來阻攔的魏軍在洮西交戰(甘肅洮水)。
延熙十二年(249),姜維發兵雍州,魏軍郭淮與陳泰抵抗失敗,蜀漢攻占曲城后,進兵洮城被鄧艾挫敗,蜀漢撤退。洮城(甘肅臨潭西南)。
延熙十三年(250),蜀羌聯合攻打洮西,難分勝負雙方各自退兵,洮西(甘肅洮水)。
延熙十六年(253),費祎遇刺死亡,姜維一人獨大,立刻北伐打到南安(甘肅隴西、武山縣)。
延熙十七年(254),曹魏朝廷司馬師專政人心動蕩不安,姜維看借機北伐。一舉打到河關、臨洮隨即退步,河關、臨洮(甘肅臨夏與岷縣附近)。
延熙十八年(255),曹魏司馬師病死。蜀漢發兵攻占到狄道城(甘肅臨洮縣)。
延熙十九年(256),姜維再次出兵北伐,蜀軍與魏軍大戰段谷(甘肅天水)。
延熙二十年(257),姜維再出兵攻打秦川,走到芒水是強攻不下,只好撤兵作罷撤兵。芒水(陜西周至)。
景耀五年(262,最后一次北伐,姜維帶領蜀軍攻入洮陽,與鄧艾死磕侯和,蜀軍缺少糧草供應而失敗。侯和(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
通過以上姜維的十一次北伐經歷可以看出,打的最遠的一次是延熙十八年(255)第八次北伐,蜀軍一路上士氣高漲打到狄道城(今甘肅臨洮縣)。
臨洮縣古代稱為狄道,今天是甘肅省定西市的一個縣城。大概位置是甘肅省中部和定西市西部,因黃河上游最大一個支流洮河流經此地而得名?!稘h書·高后紀》,高后七年(前181)"匈奴寇狄道,略二千余人",東漢遂改為狄道縣。
此處歷史悠久,自古就是兵家要地。秦獻公元年(前384),秦國消滅西戎部族設置狄道縣。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重新化設為隴西郡,狄道設為郡治。經過漫長的歷史進程,狄道一直被完整地保存下來。由于此處在西部邊陲,一直都是中原漢文明和少數民族游牧文明的匯集地,經過塞北三朝、元朝、清朝的經營,使得狄道民族種類更加多元化。
臨洮也正是由于特殊的歷史經歷,呈現出多民族雜居的特點,進而表現出文化多元化,每年這里都會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包括花兒、拉扎節等等。戰國秦長城西起臨洮,足足有五十公里的長度。同時,臨洮文物遺跡非常繁多,其中馬家窯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全部都出自此地。
通過姜維一生中的十一次北伐經歷,雖然身負使命,志在匡扶漢室,但漢末三國亂世人心思定,老百姓飽受多年的戰爭之苦,早就厭倦戰爭帶來的妻離子散、流離失所。
即使姜維傾盡全部的心智和體力,最終難以逃脫屢屢失敗的結果。
后人佩服姜維,更多的是他身上那種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責任感,反過來想姜維的失敗也是歷史的必然。狄道成為姜維北伐路上最遠的一站,只能說英雄氣短,天時不與,但卻是蒼生之福。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