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吳廣聲勢浩大,為何摘桃子的是劉邦項羽?陳勝到底做錯了什么
“大楚興,陳勝王。”
吳廣把狐貍的叫聲模仿得惟妙惟肖,在夜間的篝火叢中,以狐貍的名義預言了陳勝必將稱王的未來。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陳勝在大澤鄉振臂高呼,用這簡單的八個字激起近千名戍卒的渴望,于是,他們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憑借這一股勇氣,反了。
陳勝、吳廣二人帶領諸人先攻大澤鄉,再攻蘄縣,繼而派人接連攻打铚、酂、苦、柘、譙,都攻了下來,當陳勝、吳廣到達陳縣的時候,二人已經擁有幾百輛戰車、幾千騎兵、數萬步兵了。
陳縣被攻下來之后,陳勝稱王,史稱陳勝為陳王。當時,附近諸縣聽聞陳勝已反,紛紛殺了他們的長官,響應陳勝。一場聲勢浩大的起義漫卷于神州大地。
但是,包括陳勝、吳廣在內的大多數人根本就想不到,聲勢浩大的陳勝、吳廣僅僅維持了六個月,便失敗了,先是吳廣被部下所殺,接著是陳勝被車夫所殺。
為什么聲勢浩大的陳勝、吳廣那么快就失敗了?陳勝到底做錯了什么?
陳勝之所以失敗,第一個原因在于,二人沒有自己的核心班底。
縱觀整個秦末所有稱王者,最后敗亡的,無一例外地都跟陳勝、吳廣一樣,沒有自己的核心班底。
楚懷王熊心的情況跟陳勝類似。
熊心本是故楚懷王的孫子,被項梁、劉邦、范增、項羽等人擁立為楚懷王。熊心雖為楚懷王,但楚國的實權,實際上還掌握在項梁的手中。
項梁死后,熊心曾一度走到前臺,打壓項梁的侄子項羽,重用陳嬰、宋義、劉邦、范增,但可惜,熊心所重用的這些人中,沒有一個人算是熊心的心腹,他們各有各的打算,賣起熊心來,一個個的,眼都不會眨一下。
陳勝、吳廣就是這樣,雖然他倆曾先后聚集了武臣、張耳、陳馀、鄧宗、蔡賜、周巿、周文等一批能人奇士,但他們跟陳勝吳廣并不一心。
反觀劉邦,早在舉事之初便已聚集了劉交、劉賈、呂澤、呂釋之、盧綰、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等跟早就跟劉邦熟識的核心班子。
陳勝之所以會失敗的第二個原因,是陳勝聽不進忠言。
在陳勝所聚集的能人奇士中,有一對刎頸之交,這兩人非常的有才學,善于制定大戰略。
在陳勝準備稱王前,陳勝詢問張耳、陳馀對其稱王的看法,二人直言不諱地說,現在還不是稱王的時候。
張、陳認為,秦的氣勢正強,鋒芒正盛,若是貿然稱王,等于把秦的怒氣惹到陳勝身上來。為了避開秦的鋒芒,張、陳建議陳勝擁立六國王室的后人為王,這樣,秦就會對六國后人出手,陳勝可以趁著秦與六國動手的時候挺進武關,進而占據關中。
張、陳認為,王不王的,是虛名,占領關中之后就擁有了實利,進而可以憑借關中的地理優勢成就帝業。
但陳勝就是想先把王做了,所以沒聽張耳、陳馀的話,張耳、陳馀見陳勝不聽勸,就像后來的陳平離開魏王咎那樣,找機會離開了陳勝,輔佐陳勝的將軍武臣北上攻趙。
如果陳勝按照張、陳二人的計策去做,或許陳勝就不會敗,就算會敗,也未必會那么快地被秦軍擊敗。
與陳勝相反,項羽就比較聽建議,陳馀在巨鹿之戰后建議項羽逼降章邯,項羽照做了,于是秦的最后一支強大的武裝倒戈,秦王子嬰無力回天。
而劉邦則是更能聽進勸的主,所以劉邦先后聚集了張良、酈食其、韓信、陳平等當世一等一的謀臣。
參考資料:《史記·陳涉世家》、《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留侯世家》、《史記·陳丞相世家》、《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史記·淮陰侯列傳》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