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剛殺了魏忠賢,大明朝就垮了?原因很簡單,魏忠賢不講理
一個朝代統治中期有多么的輝煌,后期就會有多么的衰弱,明朝就是如此。當時明朝后期。無論上至皇帝,下至朝臣都消極怠工,一個個的有自己的小心思。
當時的皇帝朝臣,固步自封。即使是國家有再好的根基,也不足夠支撐讓這些無能的臣子昏庸的皇帝。度過十幾年之久。又恰逢內憂外患之際,當時的皇帝又偏偏是個無才之人,只會優柔寡斷,毫無統治能力可言。
你敢信嗎?在殺掉魏忠賢之后,明朝才開始真正衰弱。平時有這樣的記載。大明朝出現嚴重的衰微跡象卻是在大奸臣魏忠賢死去之后,其實魏忠賢在后人看來就是個奸詐之輩,但是其實他和清朝的和珅有異曲同工的地方。
他們雖然貪,但都能起到為君解憂的作用。歷史上記載,魏忠賢宦官魏忠賢在明朝末期只手遮天。他以九千歲自稱是歷史上的十大奸臣之一。既然是這樣,本該除去后患之后,明朝會有所轉機,但是為什么越來越衰敗?
究其原因,魏忠賢于明朝還是有一定的價值的。他其實有著極高的思維,一般他都會以反方向去想問題,所以往往能夠出奇制勝,為大明朝解決難關。下面就有這幾件事情,可以反映出他的智慧。
在公元1628年,大明朝已經處在了一個風雨飄渺的時期。內有各種災害的影響,當時的寒流引發的災害使得街道上遍地尸體;外有邊境的后金政權突起,金軍伺機在北方伺機南下,意圖奪取大明的江山。
盡管兩國交戰多次,但是對方是強悍的蠻夷,所以大名將士敵不過是正常的,當時的內閣徐光啟在邊境岌岌可危的情況下,多次請求皇帝支援邊境。
當時的保守派以堂堂天朝,精通火器,不用害怕蠻夷。保守的大臣讓天啟皇帝犯了難,兩邊都是不能夠得罪。魏忠賢聽到之后非常的生氣,他一貫都看不慣保守派的作風。在生死攸關之際還稱什么天朝呢?大明的戰士打不過就一定要請求外援,所以他就直接和天啟皇帝說明了徐啟光的意見。
大臣們一看到魏忠賢的提議,就直接連聲的附和,因為誰也不敢得罪魏忠賢。之后天啟皇帝親筆下詔,讓訓練有素的大明軍事帶著先進的裝備去支援前線。其實魏忠賢在國家的利益上還是把握的比較準確的,他以會以國家的利益為重。
雖然貪,但是卻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在行軍打仗,沒有糧錢糧食,他也是第一個站出來。在明朝的萬歷年間,倭寇橫行,大明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雖然阻止了倭寇的騷擾,但是切斷了海上的貿易。這使得國家。經濟來源。
匱乏,但是為魏忠賢卻進諫皇帝去新建工業。而且他還提出說,廢除工商稅和海稅。大臣們對此議論紛紛,說他是奸臣無視祖宗的法度。其實魏忠賢這樣做也確實在后來也確實印證新建工業,讓國庫充盈,軍隊能有錢糧來打仗。
魏忠賢不僅在軍事與政治上有所作為,而且他善于他獎罰分明。他知道如何安撫和獎賞將士,尤其是對于在北方和后金作戰的勇士,他每次都是給予他們豐厚的獎賞。這使得將士們的作戰熱情高漲,因為豐厚的報酬,許多的年輕人也愿意去參軍,所以這時大明朝的軍隊軍力充實,糧響也完備。
魏忠賢的存在可以說是很神奇,他雖不講道理,但是能使大明一次一次地度過危機。正是因為這樣不講理的性格,也讓他得罪了不少人。在天啟皇帝死后東林黨,挑撥崇禎皇帝將其殺害。其實在朝廷哪有什么正邪之分,只有“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道理。
結語:魏忠賢就是這樣子坐實了“十大奸臣”的罪名。書寫歷史的從來是那些勝利者,所以魏忠賢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我們也不得而知。在魏忠賢死后,崇禎皇帝聽信守舊派的思想。這樣的做法徹底的斷送了大明王朝。魏忠賢提議的通過貿易和工業來充實國庫的做法也被東林黨人全盤否定。以至于后面的閉關鎖國。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