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有六位“左將軍”,除了丁奉,你還知道哪一位?
左將軍,是一個始于戰國時期的武將官職。東漢時期,左將軍的地位,僅次于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并高于眾多雜號將軍。到了三國時期,左將軍得到了廣泛的冊封。比如公元198年,曹操就上表漢獻帝,將劉備冊封為左將軍。由此,劉備長期打著左將軍的旗號。再比如公元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后,就將馬超冊封為左將軍。
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東吳,歷史上共有六位左將軍。其中,就包括了大家熟悉的諸葛瑾、丁奉等三國歷史人物。
一、諸葛瑾
眾所周知,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兄長。公元200年,因為中原地區的戰亂,諸葛瑾來到江東,并開始輔佐孫權。諸葛瑾同孫權無論談話、勸諫,從不急迫直言,只是稍微表示出自己的傾向,大略道出自己的意圖,點到為止。如有與孫權心意不合時,他便放棄正在進行的內容而轉向其他的話題,漸漸地再借其他事情從頭開始,以對同類事情的看法求得孫權的贊同,于是孫權的思想也往往得到開通。
公元219年,孫權派遣呂蒙偷襲荊州,并斬殺了關羽。公元220年,呂蒙病逝后,諸葛瑾一度鎮守荊州。公元222年,孫權獲得夷陵之戰的勝利,將諸葛瑾冊封為左將軍。當然,對于諸葛瑾來說,官職沒有止步于此。
黃武五年(226年),孫權得知曹丕去世的消息后,于同年八月出兵攻打曹魏。此戰,孫權命令左將軍諸葛瑾部兵分兩路進攻襄陽,親自率軍進攻江夏郡(治安陸,今湖北云夢西南)。孫權一路為魏軍所敗,遂撤兵而走。而諸葛瑾則被司馬懿擊敗,并斬殺吳將張霸,斬首千余級。同年十二月,諸葛瑾升任驃騎將軍。雖然吃到了敗仗,可是,諸葛瑾卻得到了孫權的封賞,這體現出諸葛瑾在孫權心目中的地位。
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登基稱帝,并將諸葛瑾冊封為大將軍。雖然諸葛瑾不是一位優秀的武將,但是,諸葛瑾深受孫權的信任,又因為和諸葛亮的關系,可以鞏固蜀漢和東吳之間的聯盟,從而在東吳獲得了較高的官職。公元241年,諸葛瑾病逝。
二、朱據
朱據來自于吳郡朱氏,這是江東本地的世家大族,因此成為孫權拉攏的對象。公元229年,孫權登基稱帝后,不僅將朱據冊封為左將軍,還將自己的女兒孫魯育嫁給了朱據,也即朱據成為了孫權的女婿。
東吳黃龍二年(230年),隱蕃假裝從曹魏叛逃,投奔吳國。隱蕃私底下憑借出眾的辯才獲得了東吳豪杰們的親善,其中朱據、廷尉郝普更是稱贊隱蕃有王佐之才,與他極為親善。太常潘濬之子騎都尉潘翥也與他親善,從衛將軍全琮以下官吏都與他交往。黃龍三年(231)隱蕃果然反叛并被誅殺后,大家才明白過來。朱據受到波及,他被免官禁足在家中,過了四年才被重新啟用。
公元246年,朱據被晉升為驃騎將軍。公元249年,朱據更是獲得了丞相這一官職。到了這個時候,朱據完全可以稱之為百官之首了。不過,公元250年,在東吳的二宮之爭中,朱據卻因為支持太子孫和,所以遭到了誣陷,乃至于丟掉了性命。
三、華融
東漢末年,華融來到江東,開始為孫權效力。后來,華融被孫權冊封為左將軍。不過,因為史料記載的匱乏,華融的結局沒有明確的說法。
四、留贊
早在東漢末年,留贊曾參加平定黃巾起義的戰役,后來開始跟隨東吳大將凌統。公元252年,曹魏和東吳爆發了東興之戰,在這場戰役中,留贊協助諸葛恪擊退了曹魏大軍。因為立下了戰功,留贊被孫亮冊封為左將軍。公元255年,留贊跟隨孫峻進攻曹魏,在撤退的時候,留贊遭到了曹魏大軍的包圍,最終戰死沙場,終年73歲。
五、丁奉
丁奉是廬江郡安豐縣人,年少時驍勇善戰,先后從屬甘寧、陸遜、潘璋等大將帳下,參加過多次大戰,經常勇冠全軍。每到作戰時,常能斬將奪旗,也因為奮勇當先而時常負傷。后逐漸升遷至偏將軍。
公元252年,孫權病逝后,孫亮即位。趁著這一機會,曹魏派出大軍攻打東吳。在東興之戰中,丁奉率軍突襲曹魏大營,成為東吳取得勝利的關鍵,從而獲得了滅寇將軍這一官職。五鳳二年(255年),魏將文欽來降,丁奉被任命為虎威將軍,跟隨大將軍孫峻到壽春(今安徽壽縣)去接應文欽,與魏國追兵在高亭(今屬安徽)交戰。丁奉跨馬持矛,沖入敵軍陣中,斬首數百,繳獲大量軍器。戰后,丁奉因功進爵安豐侯。
太平二年(257年),曹魏征東大將軍諸葛誕自據守的壽春向孫吳投降,被魏軍包圍。少帝孫亮、權臣孫綝派遣朱異、唐咨等人前去救援,后來又派丁奉和黎斐前去解圍。在這場戰役中,丁奉為先鋒,屯住黎漿(今安徽壽縣南),因力戰有功,丁奉被冊封為左將軍。不久之后,丁奉受命于孫亮,在虎林殺了朱熊,又在建業殺了朱損。孫亮與孫綝的矛盾激化。在太平三年九月,孫亮被孫綝廢黜,后者改立孫休為皇帝。
公元259年,丁奉等人除掉了孫綝,促使孫休奪回了大權。永安六年(263年),魏國伐蜀,丁奉統軍前往壽春,做出以攻魏來救援蜀漢的架勢。不久,蜀漢滅亡,丁奉引軍退回。公元264年,孫休去世后,孫皓即位,丁奉被晉升為右大司馬。公元271年,丁奉去世。對此,在筆者看來,伴隨著丁奉、陸抗等名將的去世,東吳后期也是人才凋零,從而無法抵擋西晉大軍,只能接受滅亡的結局。
六、張布
最后,公元258年,孫休即位后,張布被冊封為左將軍。永安二年(259年),丞相孫綝欲謀反,一次用酒宴請張布,喝到盡興時,孫綝口出怨言。張布遂將這件事情告訴孫休,孫休怕孫綝會作亂犯上,于是對其多次給予賞賜,又與張布和丁奉秘密商議,決定在臘祭之日設宴來誅殺孫綝。宴會開始之后,孫綝見府中火起,于是向孫休請求返回,孫休不準許。孫綝準備強行離席,丁奉、張布此時示意左右將孫綝捆綁起來,孫綝伏誅。
由此,和丁奉一樣,張布也參加了除掉孫綝的行動。公元264年,孫休去世后,張布輔佐孫皓即位。不過,孫皓稱帝后,立即暴露了自己殘暴不仁的一面,這讓張布十分不滿,乃至于口出怨言。于是,孫皓誅殺了張布。對此,在筆者看來,孫皓對于東吳大臣和宗室的殺戮,無疑加快了東吳的滅亡進程。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