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線作戰是兵家大忌,秦國以一當六,為何笑到最后?
有人說,兩線作戰為兵家之大忌,那么戰國時期,秦國以一敵六,也即六條戰線,為何還能勝出?
所謂兩線作戰為兵家大忌,其實是建議集中火力逐個擊破,分而食之。所以孫子兵法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
然而從戰略意義來說,兩線作戰也是常有的事。楚漢相爭時,劉邦負責正面戰場與項羽抗爭,韓信則蕩平北方戰場,3年后兩人便包圍了項羽,這不也成功了嗎?所以,兩線作戰有時往往是戰略部署的需要。
雖然到秦昭王時,秦國一家獨大,的確是以一敵六,但絕不是六線同時作戰。即便是秦國自大到天下無敵了,想同時六線同時作戰,那也不可能飛過三晉去攻打燕國和齊國啊。所以,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另外,秦國確實曾以一敵六過幾次,那是孟嘗君和信陵君分別帶領六國聯軍去討伐秦國,其實應該叫做以六扁一。然而即便如此,秦國也沒有慘遭滅國,可見諸侯聯軍不過是烏合之眾罷了。
那么,秦國到底是憑借什么來統一天下呢?四大法寶。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換句話說,糧草是戰爭的重要保障。那么,秦國是如果解決糧草問題呢?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就是農戰。顧名思義,鼓勵農耕和參軍。
1)鼓勵農耕,經過數年的積累,秦國國內已經能生產出大量的糧食,應付前線的戰事。等到秦惠王時,司馬錯平定巴蜀,秦國又將農耕政策推廣到那里,富庶的漢中便成為了秦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所以,相對于其他諸侯國,還時不時因為天災而鬧饑荒時,秦國似乎從未為此擔憂過。
2)當參軍成為秦國唯一的升遷途徑后,秦國的20級軍功賞罰制度如同一劑強心劑,讓普通人都看到了晉升的希望,使得老百姓樂意奔赴前線奮勇殺敵。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高度一致時,秦國將士勢不可擋。反觀其他諸侯的將士們,首先想到的是活命,然后才是立功吧。一個上戰場就是為了殺敵立軍功,一個是先活命再立軍功,輸贏幾乎一目了然。
農戰國策為秦國攻城略地提供了幾乎取之不盡的糧草和用之不竭的士兵,這樣的后勤才保證了秦國的屢戰屢勝啊。
1)張儀破壞齊、楚縱盟。秦惠王時,秦國國力雖然已經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由蘇秦出面促成的六國合縱,就像一座大山一樣難以逾越。就在這時,張儀自告奮勇,以600里商於之地成功忽悠楚懷王,騙其放棄齊楚縱盟,然后秦國成功與齊國連橫。本是六國合縱長的楚國從此一蹶不振,秦國開始慢慢蠶食楚國。
2)范睢遠交近攻。其實和張儀的連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張儀連橫的國家也可以說緊挨著的國家,而范睢所要結盟的國家是遠處的齊國、燕國等。
長平之戰時,可以很清晰地發現遠交近攻起作用了。趙國缺糧,曾求助于齊國,結果齊國一口就回絕了。長平之戰后,燕國前腳慰問趙國,后腳數萬大軍壓境。燕、齊兩國落井下石,除了自己想趁著趙國疲敝來撿點漏,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便是他們和秦國的連橫。
燕、齊兩國總以為遠火燒不到自己身上,樂得做壁上觀。可惜他們忘了,還有一個典故叫做唇亡齒寒。所以,當三晉、楚國先后倒下后,昔日的盟友立刻撕毀了盟約,不費吹灰之力就踏平了燕、齊兩國。
從秦獻公開始,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到秦王政共8代國君,他們皆牢記著一個使命:奪回秦穆公之時的河西之地。
除此之外,8代人的宵衣旰食也是為了實現一個偉大的預言:始周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載復合,合十七歲而霸王出。
為了引進人才,秦獻公廢除人殉,秦孝公引進商鞅,秦惠王起用張儀,秦昭王任用范睢,秦王政舉薦李斯。其實,不難發現那些重大的決策皆源自于這些客卿。而且,這一國策一實行便是150年。因此,吸引天下人才歸附,也是秦國取勝的法寶之一。
秦國能夠統一天下絕非偶然。8代國君牢記一個使命,為了實現一個預言,并先后為此奮斗了150多年。
開放的用人政策吸引天下人才歸附,獻言獻策,前有商鞅變法解決了糧草和士兵的供應問題,后有張儀的連橫、范睢的遠交近攻有效瓦解了六國的合縱。
如此,試問誰還能擋住白起、王翦的鐵騎?
我是史海飄舟,歡迎您的關注。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