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為啥吃完飯后,扔下銀子就走,難道就不怕給少了么?
古代的人為啥吃完飯后,扔下銀子就走,難道就不怕給少了么?
古代的人用銀兩支付日常花銷,我們在看一些古裝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一些人逛集市或者吃飯用銀兩或者銅錢付錢,有些豪氣的公子或者俠士在吃完飯后會扔下一些銀兩并且不讓店里的小二找多的錢,表現出自己的豪爽和身份,店里的小二趕緊接著生怕掉了,嘴里不停地感謝大爺。過程是簡單,兩個人都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但是在觀眾眼里,那些人在掏銀兩的時候看都不看,就不怕自己少拿了嗎?
這種做法很讓人好奇,觀眾們也對古代的銀兩沒有什么概念,不知道這一把碎銀子值多少錢,當然電視劇這樣拍也有一些省略情節的可能,當然觀眾會好奇這種交易方式和銀子的價值。其實銀子的價值是非常高的,平日里的消費一般會用銅錢,大額消費才會用到銀子和元寶,我們看到的劇情都是有人用碎銀子支付,隨便掂兩下或者用牙咬一下試試真假。
真實情況不是這樣,一般敢收銀子的都是一些當地的大酒樓或者娛樂場所,這些地方有專門的工具來稱這些碎銀子。其實平日里在小酒館吃飯用不上那么多銀子,用銅錢支付就可以了,喝酒吃肉沒有那么多錢,只有在一些有名的大酒樓吃山珍海味才會花很多錢。這里就要說一下這三種錢財的真正價值,一般來說,一兩銀子值兩千個銅板,一個銀元寶大的有五十兩,小的有五兩、十兩。
普通人或者俠士在外簡單喝酒吃肉最多用百來個銅板,用銀元寶支付價值相差太大,如果是最低的五兩銀元寶,那也相差接近一萬個銅板,如果讓店家找錢的話得用麻袋背回去,除非特別有錢不用店家找錢,要不然不劃算。當然出門在外銅錢很是累贅,帶上一袋子銅錢勉強夠消費。
那些古人喜歡帶一些散碎的銀兩,一頓飯吃完,直接給店家碎銀子,這樣既節省了空間也節省了時間,而店家收到的只會多不會少,自然會滿心歡喜地收錢了。古代的銀子是很重要的交易工具,因為銀子可以通過融合改變不同的形狀,錢莊會將碎銀子溶化鑄成大元寶,然后刻上字。也可以將元寶溶化倒入特定的容器里,等到銀子冷卻,就成了一個個的碎銀子。在古代的銀子成色也不同,價值也不一樣。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