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將領盧象升死后,為何天下為之震動?
答:在明末凄風苦雨般的戰亂與殺戮里,有著“盧閻王”之稱的晚明重臣盧象升,卻以他壯烈的死亡,留下了超越歷史的回響。
其實,比起后人對盧象升之死“天下震動”之類的評價好,真實的盧象升殉國過程,卻可以說是“靜悄悄”。崇禎十一年(1639)十二月十一日,身為大明督師的盧象升,率領著一支五千老弱殘兵組成的弱旅,在河北巨鹿縣賈莊憤然亮劍,與入關侵擾的數萬清軍展開悲壯決戰。戰斗從清晨打到半夜,盧象升部大多浴血戰死。戰斗的最后時刻,盧象升本人手持大刀殺敵數十人,在一聲“關羽斷頭,馬革裹尸,在此時矣”的虎吼后,悲愴倒下……
可是,面對這壯烈一幕,大明朝上上下下的反應,卻是十分平靜:作為盧象升的“友軍”,太監高起潛統帥的關寧鐵騎,戰斗中全程按兵不動,木然看著盧象升廝殺,然后等盧象升殉國后,就撒丫子逃命。盧象升的“好同僚”,那位至今被不少歷史愛好者譽為“晚明救星”的楊嗣昌,更是先拼命搜集盧象升的黑材料,然后扣住盧象升尸體八十多天不上報。至于“悲情皇帝”崇禎呢?更是麻木不仁,盧象升去世兩三年了,竟都不給撫恤……
為什么會有如此寒心一幕?那不妨說說,這位“盧閻王”盧象升,到底是個怎樣的人?首先一條,他是一位敢于擔當的人。
熟悉晚明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晚明的官員,最大的毛病,就是缺擔當。一群“清流”“名臣”,日常嘰嘰喳喳的能耐不少,寫奏折開罵的本事,也是戰斗力奇強。偏偏遇到實在事,需要負責任的時候,卻是一個個肩膀溜滑。典型李自成打進北京,崇禎帝悲戚戚上吊時,那些昔日位高權重的“閣老”“尚書”們,要么溜之乎也,要么主動賣身投靠。結果卻是投靠都沒人要。比如崇禎無比寵愛的“閣老”魏藻德,顛顛跑去抖機靈,卻被農民軍拷打致死。
比起這些遇事就躲,沒事開罵的慫貨來,盧象升卻是個異類。崇禎二年后金入寇,京師告急時,多少重臣躲的躲藏的藏,但只是個小知府的盧象升不躲不藏,帶著臨時招募的一萬多人上了戰場,當時就抱定了以死赴國難的念頭。后金軍撤走后,他開始扶搖直上,又趕上農民起義烈火燎原,于是崇禎四年起,他帶著他親手打造的“天雄軍”轉戰各地,哪里有戰事往哪里奔,歷經一場場生死考驗。
而在這些殘酷戰事里,他最大的風格,就是“敢扛事”。每一次作戰,他都沖在最前面。每一次斷水斷糧,他都帶頭挨餓。他的部隊曾經陷入到三天斷糧的困境,盧象升就干脆三天水米不進,硬是靠著巨大意志力,換得將士們眾志成城。崇禎十一年九月,當清軍再次破關南下,兵臨京畿要地時,正在家鄉為父親守喪的盧象升,忍著巨大悲痛受命來到京城,毅然扛起了統兵抗清的重任。
而敢擔當的盧象升,也有另一個重要特點:有能力。
明末雖然亂七八糟,可敢于擔當的忠良,一直也有不少。哪怕北京城破崇禎上吊,多少“閣老”賣身投靠,卻亦有不少忠臣自盡殉國。可問題是,這些人大多有忠心無能力,只能以死表忠誠,盧象升,卻又不同。
比起多少只會空談,臨陣拉胯的“名臣”,盧象升的文武能力,一直以卓越著稱。身為文人,他的個人武藝極好,多次帶頭沖鋒,殺得敵人聞風喪膽,有了“盧閻王”的美名。而比“武力值”更強的,是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在缺錢缺糧的困境下,他硬是埋頭苦干,在崇禎年間打造出戰斗力卓越的“天雄軍”。這支戰斗意志極為堅強的部隊,成了明末李自成、張獻忠等“梟雄”們的噩夢,多次在兵力嚴重劣勢的困境下,把數倍于己的敵人打崩。
而他的軍事理念,也叫多少后人拍案叫絕。面對明末農民戰爭的燎原烈火,盧象升寫就了驚艷的《選用奇兵疏》,他主張精選優良戰士,組建特種部隊,以快速的長途奔襲打垮對手的指揮樞紐。他在對農民軍的戰爭里,也多次踐行了這一先進理念,打出了不少漂亮仗。
更與許多“歷史票友”想象中不同的是,性格正直的盧象升,也有著通透的政治軍事眼光,對于明末官場的“潛規則”,他早就看得清楚。他曾以“不問難易,不顧生死,專以求全責備”的評語,精準概括了晚明言官的無知無恥。當崇禎十一年清軍肆虐京畿時,勇赴國難的盧象升,更是一眼看出了戰局的困難之處:“清軍野戰能力強大,如果我們分散防守,會被各個擊破,集中兵力防守,又會被敵人切斷糧道,所以絕不能消極防御”。
如果晚明政壇上,能夠多幾個盧象升這樣敢擔當會做事的明白人,明朝有沒有救不好說,但至少崇禎絕不會在1644年就上吊。
可是這樣一個盧象升,為什么會在晚明“靜悄悄”殉國?因為他身處的,是一個染缸一樣的晚明政壇。
崇禎年間的晚明朝局,各方面都已經爛透,但爛得最厲害的,卻是“人事”。朝廷各個崗位,幾乎多是無德無能的“官場老油條”,平日里黨同伐異成風,甚至大難臨頭時,互相攻訐依然是常事。所謂江山社稷,家國情懷,對他們而言不過是“蒙崇禎”的幌子,拉幫結派謀私利才是真。
偏偏盧象升,卻是一位只知抬頭做事,不知低頭謀私利的人。這樣的人,對于晚明官場上的多少“老油條”來說,就成了攔路虎。所以從盧象升在崇禎二年勇赴國難起,他的“敵人”就越打越多,更多是他朝堂上的同僚們,每一次激烈的戰斗背后,是一支支可恥的暗箭。盧象升那一句“問難易,不顧生死,專以求全責備”,就是多少官場斗爭后的痛苦領悟。官場的仗,比戰場上更難打。
而在崇禎十一年九月起,當盧象升以誓師身份擔起抗清重擔,面對兇殘的清軍八旗主力時。官場上的暗箭再次如約射來,雖然盧象升本人為大局計,主動寫信向崇禎的寵臣楊嗣昌示好,甚至盛贊楊嗣昌有“圣人之人品”,但楊嗣昌的卑鄙操作,很快源源不斷到來:楊嗣昌的親信們,不停散布盧象升的壞話,盧象升的兵馬,也不斷被調走。崇禎的親信太監高起潛,更是處處掣肘,就是不讓他立功。
于是,盧象升就這樣開始了他最艱難的一戰:一邊是崇禎讓他“戴罪”的昏聵詔書,一邊是強大的清軍八旗,另一邊還是斷水斷糧的困境。他終于在崇禎十一年十二月,做出了悲憤的選擇:清晨誓師,率領五千名缺水缺糧的疲卒,與清軍展開殊死拼殺,最終全軍覆沒。年僅三十九歲的他,用這樣的方式自證了清白。
可盧象升不知道的是,他死以后,楊嗣昌依然在搜集他的“罪證”,企圖禍害他的家人。他死以后,有良心未泯的士兵,因為不肯誣陷盧象升,竟被楊嗣昌活活拷打致死。他死以后,崇禎皇帝麻木不仁,幾年不給撫恤,他死以后不到六年,崇禎皇帝就上了吊,當年多少辱罵他“怯懦”“畏戰”的“明末清流”,拍拍屁股就去找李自成多爾袞們賣身投靠……
比起這樣的靜悄悄來,反而是明朝滅亡之后,當年凄然殉國的盧象升,得到了后人超越歷史的懷念:《明史》《前明忠義別傳》等典籍里,都以感人的筆墨,講述了他的偉大與悲劇。甚至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一部感動了無數“80后”“90后”的少兒歷史讀物里,亦有《盧象升戰死巨鹿》一文,令多少孩子從此深受震撼,懂得世事。
以這個意義說,用“天下震動”形容盧象升之死,毫不為過,而他留給歷史的回響,更超過了王朝興衰本身:每一個“逆淘汰加劇”的時代,正如連盧象升都容不下的晚明,怎能不亡。
作者:張嵚
參考資料:《明末農民戰爭史》《崇禎亡國史》《明史》《明實錄》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