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成為大唐的中興國君,但最后變成了人們口中的“守財奴”
說起守財奴,大家也許會把它和吝嗇聯想到一起。不過,我們今天講的這位守財奴卻是一位威震九州的皇帝,他就是唐德宗李適。
說實話,他確實是一位非常有抱負的帝王,在位期間,他廢除了“租庸調制”,并改革了“兩稅法”,讓歷經安史之亂后的唐王朝頗有一番走向中興的局面。
但是,無情的朝野現實卻讓他失去了成為中興國君的機會!
當他初登大寶時,他想要一套完整的官僚系統協同他完成改革方案。但是,他環顧朝廷,卻發現根本沒有值得信任或者可以堪當大任的大臣,許多官員甚至離他而去,讓他心中悲憤難明。
此時,待在他身邊的臣子也無非是一圈內廷官員(宦官)罷了。當然,他作為皇帝,對于自己的御林軍(神策軍是唯一直屬皇帝的精銳部隊)自然也是照顧有加,但是,他連給自己士兵買衣服御寒、發餉銀的錢都沒有。
說實話,他接過的真是大唐王朝的一個經濟大爛攤子!他太缺錢了,他手上的帝國太缺錢了!
唐德宗
在他初任皇帝時,他當時還是非常體恤百姓,不會輕易拿藩鎮進貢的錢財。因為他知道,自己即使只拿一厘錢,這些節度使也會因此以各種原因從民間強制收集5-6倍的稅款。
但是,他現在太缺錢了,他想當一個好皇帝,但是這個皇帝如果連自己的國庫都無法妥善處理,無法讓士兵穿上御寒的衣服,又怎么會成為一個皇帝呢?
所以說,在此之后,李適對于任何藩鎮節度使上貢的錢財都是照單全收,并且對于節度使強征民間稅收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無論是喪葬稅還是關稅等都是默許,李適希望從節度使手中瘋狂吸收必要的財富,維持自己的國家機器運轉。
公元793年,唐德宗李適先后取消酒類專賣,并且開始對茶葉進行稅款征收,畢竟按照市場行情,朝廷光靠茶稅每年就有40萬貫錢的收入這自然是作為“守財奴”李適想要看到的局面,后代的唐室皇帝也大多沿用了茶稅,維持國庫的收入來源穩定性。
但是,對于朝廷的官僚集團,唐德宗并不是很放心,所以他還是非常重用宦官,以至于自己的心腹軍隊—神策軍都是交給宦官指揮。
不過,這些宦官也是憑借和皇帝的這一層關系,在地方是大發橫財。但是,正是由于唐德宗過于重用宦官集團,導致官僚體系和財政體系都埋下了非常嚴重的隱患。
唐憲宗
但是,這位有著“守財奴”稱號的大唐皇帝,最終卻讓大唐國庫變得充盈起來,當然我們知道這是他和節度使妥協后的經濟產物。
同時,他的皇孫,也就是后來的唐憲宗便是依靠德宗靠妥協堆砌的錢財完成了所謂的“元和中興”。但是,大多數人終究把光輝留給了憲宗,而把陰霾或者嘲諷留給了德宗。
其實,從個人理解來說,“守財奴”的稱號對于唐德宗是具有戲謔的,他之所以在節度使面前自卑或者妥協,無非是想讓朝廷得到更多的經濟收入,這并不能直接怪他,其本身還是安史之亂埋下的禍根。
其實,回溯到唐玄宗,他本身還是希望大唐王朝強大,并且希望財政問題能夠依靠藩鎮有效解決,但是還是最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而其根源我們甚至可以從隋朝沿襲的土地公有制入手,其展開的復雜財稅制度似乎早在唐朝開國之初,就從北魏乃至隋朝財政危機的困境中得到了答案。
他雖然沒有成為大唐的中興國君,但是至少憑借自己的“守財奴”綽號,使皇孫唐憲宗完成了自己的夙愿,也讓“元和中興”成為了大唐的悲壯挽歌!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