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最愛的女人,是陪伴11年的武則天還是原配妻子長孫皇后?
提到武則天,大家難免想到她與唐高宗李治之間的愛情故事,然而說起來,武則天與唐太宗李世民的那一段也是繞不過去的,甚至可以說,沒有唐太宗,就沒有后來的武則天。
公元637年11月,唐太宗出巡到洛陽宮,聽說當時14歲的武則天“容止美”,于是就要她入宮,最終還順利封為了五品才人,賜號“武媚”,這也是“武媚娘”稱呼的由來。而與一般的女子出嫁不同的是,武則天入宮前并沒有哭哭啼啼,反而一臉向往,母親楊氏好奇,她則解釋道:“侍奉的圣明天子,豈知非福?為何還要哭哭啼啼,作兒女之態呢?”
不過史書中對于武則天在唐太宗后宮中的生活著墨不多,只有武則天自己晚年時回憶她為唐太宗馴馬這件事。當時李世民有馬名叫獅子驄,十分驕縱,無人能馴服,武則天就自告奮勇:”我能制服它,但需要有三件東西:一是鐵鞭,二是鐵棍,三是匕首。用鐵鞭抽打它,不服,則用鐵棍敲擊它的腦袋,又不服,則用匕首割斷它的喉管。“這件事讓唐太宗對于武則天刮目相看,直言她是個有志氣的女人。
不過離奇的是,盡管武則天陪伴了唐太宗有11年,卻始終沒有為他誕下子嗣,因此不少人懷疑唐太宗并不是真的愛武則天,而是為了還一個“人情”。因為早在李淵伐隋的時候,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彟就曾經資助過李家軍,還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后來又跟著李淵攻下長安,勉強算得上是唐朝開國功臣,所以李世民為了感謝武家,在武士彟去世后就把武則天選入宮中。由此,不少人覺得唐太宗不是因為愛武則天才迎她入宮。
事實上,唐太宗一生最愛的只有一個女人,那就是他的原配——長孫皇后,史上稱之為“文德皇后”。
長孫皇后是隋朝時期右驍衛將軍長孫晟的女兒,唐朝宰相長孫無忌的妹妹。長孫一族是北魏宗室之長,早在孝文帝改革時期,被賜姓長孫。長孫家族作為皇族宗室,整個家族似乎也有著高智商的基因,從北魏倒隋朝以來能人輩出。所以早在13歲時,長孫皇后就被看中,嫁給了當時才16歲的李世民,自此倆人開始了相伴一生的命運。
眾所周知,隋末時期,整個天下大亂,豪門貴族也日子不好過,加上李世民的母親病逝、將長孫兄妹一手帶大的舅父高士廉被貶等,可謂壞事不斷,這對新婚燕爾的小兩口兒頓時生出了惺惺相惜之感,倆人在逆境中互相激勵彼此,也使得關系愈發融洽。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李世民母親去世后,長孫皇后對于公公李淵也是盡心盡力地照顧,讓他印象甚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丈夫李世民博取到了父親的支持。而面對嫂子和弟媳相處時,長孫皇后也寬以待人,十分忍讓,這也博得了眾人一致的認可,大家覺得她處事得體,渾身上下簡直閃著金光,找不到一個缺點,而這些,一點一滴都被李世民看在了眼里。
不過,不要以為長孫皇后只會在生活中幫助李世民,事實上,她也在暗暗幫助丈夫積蓄奪取政治斗爭勝利的力量,不僅讓哥哥長孫無忌對丈夫的事業全力支持,當李建成和李元吉對李世民施以毒手,試圖暗殺他時,她又一反平時低調,異常堅決地支持丈夫發動玄武門之變,并且站到前臺從容勉勵將士。妻子無所畏懼,不離不棄,這些都激勵著李世民奮勇向前。最終,玄武門之變以李世民的完勝而告終,從此,歷史上也多了一代明君唐太宗。
可以說,唐朝之所以能夠出現“貞觀之治”的盛世,長孫皇后功不可沒。
她的一生無論是之前作為秦王妃,還是后來貴為皇后,都對李世民幫助甚多。對于朝政,她也見解不淺,時常與李世民談古論今,發表獨特看法,對唐太宗治世大有裨益。長孫皇后還利用自身影響力勸丈夫寬待朝廷賢良,對于魏徵這些敢于直言的忠臣也十分看重,并且不斷提醒李世民要施仁政,這樣才可以得民心。
不過好人常命短,公元636年6月,才36歲的長孫皇后就在立政殿去世,終年36歲,謚號文德皇后。當時李世民悲傷不已,遵從皇后遺愿,營山為陵,是為昭陵,后來李世民也葬在了此處。可以說,從年少相伴,到生死相隔,長孫皇后與李世民伉儷情深,相輔相成,更是在她死后,成了李世民心中的一抹朱砂痣,難以忘懷。所以女人啊,不僅僅是只需要美貌才可以讓男人留下深刻印象,一身才氣與仁厚也能讓枕邊人對你不依不舍。
圖片來自網絡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