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女人進了宮,就等于獲得了“鐵飯碗”?
很多朋友都覺得,古代嬪妃住在皇宮里,衣食住行一切所需均由國家買單,所以嬪妃們根本無需為錢財發愁,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古代后宮中,嬪妃按照品級領取相應的俸祿,用這筆錢采辦衣服、首飾、脂粉及炭薪。由于皇帝的后宮女人無數,所以每年撥付給她們的俸祿絲毫不少于外廷的大臣。根據《國朝宮史》的記載,“有明之季,脂粉錢歲至四十萬兩,內用薪炭,巧立名色,靡費更甚”。光是后宮嬪妃的脂粉錢,每年就要用掉白銀四十萬兩,可想而知其他的開銷有多巨大。
所以說,只有在國力強盛的時期,皇帝才養得起那么多后妃。例如,李隆基的后宮中有四萬名美女,這說明唐玄宗時期國力強盛,皇帝的條件足以養活這么多宮女。事實上,哪怕是李隆基,也會對與日俱增的后宮開銷感到無比沉重。要知道,那可是四萬個要吃飯的嘴巴,想要喂飽這些女人絕非易事。
那么,李隆基是怎么養活那么多女人的呢?
主要還是靠國家的財政收支,其次是建立屬于皇帝個人的“小金庫”,讓由太監、近臣組成的“內朝”跑到民間搜刮民脂民膏。類似的情況,在中唐、晚唐時期時有發生,不少皇帝都干過這種骯臟勾當。
根據《舊唐書》的記載,李隆基為了籌錢養活后宮里的女人們,費盡心機,宇文融替他想出了一個餿主意。“開元中,有御史宇文融獻策,括籍外剩田”,也就是說,讓大臣去檢查未收錄到戶籍中的土地,從中抽取稅收。僅此一項,每年李隆基就能獲得數百萬貫的飛來橫財。
當時有個姓王的大臣征稅有方,替李隆基收這筆錢,每年能有上百億的進賬。其實,所謂“籍外剩田”不過是一種委婉的說法,這筆錢還不是老百姓的血汗錢?說白了這錢還是從農民手里剝削來的。從老百姓身上薅下來的羊毛用于何處?史料記載“供人主宴私賞賜之用”,所謂“人主”自然是李隆基。看樣子,這筆錢全讓他用來“私賞”了,估計是花到后宮里了。
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根據王朝的“經濟實力”不同,各個朝代嬪妃能享受到的俸祿也有巨大差距,并不是每個朝代的嬪妃都能享受到唐、明兩朝嬪妃的優厚待遇。例如,光武帝劉秀上臺時,天下初定百廢待興,嬪妃們能拿到的年俸少得可憐。
《東漢會要》記載,東漢時期僅有皇后及貴人能夠獲得正式的名號,而美人、宮女、彩女等等級較低的宮妃,根本沒有正式的名分。有名號的宮妃,每年能領到幾十斛稻谷,至于那些沒有名分的宮妃,僅在逢年過節時能得到一點賞賜。
由此可見,宮嬪的待遇是與國力相掛鉤的,如果國力衰敗,不但后宮的規模會縮小,連宮嬪享受到的福利也會減少,畢竟皇帝也無法負擔得起。
宋朝時的宮嬪比較幸福,她們能享受到的待遇也很高。
宋仁宗時期,一個普普通通的宮女,每個月也能領到一萬兩千貫的俸祿。不過,到了寶元年間,西北邊境戰況吃緊,受到宋夏戰爭的影響,國庫急劇縮水,宋仁宗只能開始從后宮中摳錢?!端问贰酚涊d,每年各地運到京城的糧食約為六百萬石,其中四百萬用于軍餉開支,剩下的二百萬石則全被“閑人”用掉了?!伴e人”指的是誰?想來就是后宮中的嬪妃。
在某些朝代,還會出現皇帝賴賬的情況,厚著臉皮向宮女們開出空頭支票。到國難當頭之際,宮嬪們還需自掏腰包支援國家,進行募捐。由此可見,給皇帝當老婆絕不是什么輕松的事。還是宋仁宗,在宋夏戰爭進行到白熱化時,下達了“減皇后至宗室婦郊祠半賜,著為式;皇后、嬪御進奉乾元節回賜物皆減半,宗室、外命婦回賜權罷”的命令,還讓皇后帶頭捐出五個月的俸祿,充入軍費。
有時,遇到國家出現經濟危機,皇帝還會找個借口,例如后宮之中陰盛陽衰等,將宮嬪們遣散回家。唐文宗時期,“出宮女千人”;唐憲宗更是夸張,一次性將后宮清空,往宮外送了二百車宮女,讓她們出宮后自謀生路。
總的來說,在古代進宮的女人絕不是獲得了“鐵飯碗”,她們在宮中的生活如何,還要看國家的經濟水平怎么樣。若是遇到了年景不佳的時期,宮嬪們一樣得過苦日子。
參考資料:
【《宋史》、《國朝宮史》、《東漢會要》】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