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年少時期,把祖宗基業達到一個巔峰,為何說東吳敗在其手里
東漢末年,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但各個諸侯面和心不合,大家都有自己的算計,孫堅認為這樣成不了事,只能黯然離開,此后一番奔波,給他打下一片基業,成為吳國的開國君主,但三國演義中對他的描述并不多,也許他是個二代,老祖宗早給他留下家底有關,不像劉備是白手起家,很難引起人的共鳴。
孫堅建立吳國,雖雄才偉略,但很快就病逝了,而他的繼承人,或者說子嗣還年幼,而東吳占領一大片富饒之地,引來外部許多諸侯的覬覦,而內部又有許多宗族勢力想要取而代之,只要成功就能成為一國之主,手握數十萬大軍,可以說當時的情況,是內憂外患,一般這樣的情況,年幼的繼承人,很難鎮壓整個朝堂,然后被謀朝篡位。
但孫權和孫策,兩兄弟同心協力,暫時穩定住政權,但好景不長,孫策遭到刺殺,一時之間讓朝局更為懂得,孫權憑借一己之力鎮壓下來,此后知人善用,得到周瑜和張昭等人的輔佐,開始清洗宗族叛逆,對外又出兵討伐,顯示武力,讓別人對東吳不再小視,孫權在掌權后,開始發展國家經濟。
孫權首先大力提倡多生多育,發展人口,有了更多人力,開始大興水利,開掘運河,讓整個國家蒸蒸日上,可以說祖孫三代的基業,都在孫權手上達到巔峰,也因此被曹操評價“生子當如孫仲謀”。但孫權在中年過后,人開始變得昏庸,做了許多糊涂事,那么孫權到底做了什么呢?
話說當年孫權還是很有遠見,與劉備聯合,在曹操雄心壯志,帶領大軍想要一統天下的時候,狠狠給了一擊,在赤壁之戰上,把曹操大半家底打掉,東吳和漢蜀也有了,修生養息的機會,但也讓劉備借去荊州,雖然說是借,但在各為其主的情況下,其實是被要去了,而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誰都想要。
因此有了歷史上的,關羽敗走麥城,如果不是呂蒙設計關羽,關羽未必丟掉荊州,只能帶著殘部逃跑,最后被人捕殺。而關羽在水淹七軍后,已經名震中原,如果沒有上面的人默許,比如孫權,呂蒙是否敢設計關羽呢?
當然,這個更多的是猜測,但按情理上應該如此,因為如果讓關羽鎮住荊州,漢蜀就能快速地向外發展。在關羽去世后,劉備為了給兄弟報仇,直接舉國之力攻打東吳,雖然東吳損失不算大,但漢蜀卻因此衰敗了。之后雖然再度聯盟,但是漢蜀很難再給東吳助力,且雙方已經貌合神離。
同時在兩方相爭之時,也給了曹操機會,讓其“偷雞”成功,奪取了東吳北防線,讓其在北伐有了主動權。但此事之后,孫權為了平息相方怒火,又把呂蒙退出去,當了“替罪羊”損失一員大將,也不知是賺了還是虧了。
此時的孫權剛過了壯年,還不算太老,不立后也說得過去,因為子嗣不算少,但不立太子卻是說不過去,并且立了之后又廢掉,產生了極大的內部爭斗。太子之位懸而未決,便讓子嗣們都以為自己有機會,而大臣為了前途,必然需要站隊,導致朝堂內黨派林立,互相爭斗,最后因為各種理由,被孫權斬殺。
孫權晚年,確實殺了或流放,許多有能力的大臣,這些舉動讓國本受到損傷,國力每況愈下。比如孫權祖孫三代的基業,是一手好牌,孫權年輕時憑借這手好牌,還拿到了地主,晚年就像出錯牌了,導致大敗虧輸,小編說的是不是這個理。
在蜀漢滅亡十余年后,東吳的條件比蜀漢好很多,不管是資源還是人口上,但最后也沒能逃過滅亡的命運,因此有人說東吳是敗在其手里。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