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有七位“鎮南將軍”,第一位是張魯,后面六位分別是誰?
四鎮將軍,指的是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在三國時期,四鎮將軍是比較常見的官職。雖然四鎮將軍的地位,要在大司馬、大將軍、驃騎將軍等重號將軍之下,卻要高于眾多雜號將軍,也即這是一個地位中等的官職。其中,就曹魏來說,鎮南將軍名義上執掌荊州和豫州的兵馬,承擔了防御東吳的重任。在曹魏歷史上,一共有7位鎮南將軍。
一、張魯
張魯(?-216年、245年),字公祺(《后漢書》作公旗)。祖籍沛國豐縣(今江蘇省豐縣)。東漢末年,張魯原本是益州牧劉焉的部下。初平二年(191年),劉焉任命張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帶兵同擊漢中太守蘇固。張修殺蘇固后,張魯又殺張修,奪其兵眾。并截斷斜谷道,在劉焉授意下,殺害朝廷使者。
興平元年(194年),劉焉去世后,他的兒子劉璋即位。劉璋以張魯不順從他的調遣為由,盡殺張魯母及其家室。又遣其將龐羲等人攻張魯,多次為張魯所破。張魯的部曲多在巴地,劉璋于是以龐羲為巴郡太守。張魯襲取巴郡。
公元215年,曹操親自率領大軍進攻漢中,張魯難以抵擋,于是歸降了曹操。對此,曹操冊封張魯為鎮南將軍,并將張魯及其家人遷移到了中原。對于張魯來說,去世時間有兩個說法,分別是公元216年和公元245年。
二、曹休
曹休(?-228年11月8日),字文烈,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曹魏將領,曹操族子(其父是曹操從弟)。早在東漢末年,曹休就開始跟隨曹操了。公元220年,曹丕登基稱帝后,將曹休冊封為鎮南將軍。彼時,曹休負責鎮守荊州和豫州。
黃初三年(222年),曹丕親征,兵分三路討伐孫權,任命曹休為征東大將軍,假黃鉞,督前將軍張遼、鎮東將軍臧霸、豫州刺史賈逵、兗州刺史王凌等諸州郡二十余軍從東線出擊洞浦。另有上軍大將軍曹真從西線進攻江陵,大將軍曹仁從中線出擊濡須口。
此戰,曹丕下令曹休立即渡江,但東吳的救援船隊很快開至,收攏了散卒后退還江南。曹休命令臧霸率領萬余人乘輕船五百追擊,攻襲徐陵,殺略吳軍數千人。隨后,吳將全琮、徐盛率軍反擊臧霸,擊退魏軍,追斬臧霸的部將尹盧,殺獲數百人。由于當時三路大軍中除曹休取得大捷外,曹仁在濡須口慘敗,曹真則在江陵未取得實際戰果,因此曹丕下令撤軍。曹休被拜為揚州牧,防止東吳進犯。
公元226年,曹丕去世后,曹叡即位,曹休被加封為大司馬,成為曹魏武將甚至百官之首。公元228年,曹休率領大軍進攻東吳。在石亭之戰,曹休遭到了東吳的埋伏,差一點就丟掉了性命。因為這場戰役的失敗,曹休在不久之后就病逝了。
三、黃權
黃權是益州本地人士,原本是劉璋的部下。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別駕張松建議劉璋迎接左將軍劉備入蜀,協助討伐割據漢中的張魯。對此,黃權表達了反對的意見。建安十七年(212年),劉備與劉璋反目,舉兵進攻益州,派諸將分別攻下益州郡縣。各郡縣大都望風歸順,只有黃權閉城堅守。等到劉璋投降后,才向劉備歸順,劉備封黃權為偏將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自稱漢中王,領益州牧,任命黃權為治中從事。公元221年,劉備征討東吳,黃權也參加了夷陵之戰。公元222年,劉備被陸遜擊敗,逃到了永安白帝城,而黃權因為退路被東吳大軍切斷,只能歸降了曹魏。面對出自蜀漢的黃權,曹丕非常欣賞,將他冊封為鎮南將軍。當然,和之前的張魯一樣,黃權歸降曹魏后,也沒有實際執掌兵馬。公元240年,黃權去世。
四、毌丘儉
毌(guàn)丘儉(?—255年),復姓毌丘,字仲恭,河東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大將、文學家,將作大匠毌丘興的兒子。毌丘儉最初襲封父爵高陽鄉侯。魏文帝時期,擔任平原侯(曹叡)文學掾,結下深厚情誼。魏明帝曹叡登基后,歷任尚書郎、羽林監、洛陽典農中郎將等重要官職,仕途順利。
公元245年,毌丘儉被冊封為豫州刺史。不久之后,毌丘儉獲得了鎮南將軍這一官職。公元252年,毌丘儉擔任鎮東將軍,開始鎮守揚州。公元255年,因為司馬師廢掉皇帝曹芳等原因,毌丘儉、文欽在壽春起兵造反。不過,因為準備不足等原因,毌丘儉在這一年兵敗被殺。
五、諸葛誕
諸葛誕(?—258年),字公休,瑯琊郡陽都縣(今山東省沂南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西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后。按照輩分,諸葛誕是諸葛亮的族弟。當然,諸葛誕選擇為曹魏效力。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計劃起兵推翻司馬懿,另立楚王曹彪為帝;事情被兗州刺史黃華揭發后,司馬懿領兵討伐,并任命諸葛誕為鎮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諸兵馬,冊封山陽亭侯。
公元252年,諸葛誕被冊封為鎮南將軍。公元255年,毌丘儉、文欽之亂被平定后,諸葛誕來到壽春,擔任征東大將軍這一官職。公元257年,諸葛誕在壽春起兵造反。公元258年,諸葛誕被司馬昭擊敗,所以丟掉了性命。
六、王基
王基(190年-261年),字伯輿,東萊郡曲城縣(今山東省招遠市)人。三國時期魏國將領,追封北海太守王豹的兒子。王基文武兼備,才德過人。東漢末年,起家東萊郡吏。魏文帝時,舉孝廉出身,授郎中、青州(王凌)別駕,遷秘書郎。得到尚書仆射司馬懿推薦,遷中書侍郎。公元239年,曹芳即位后,大將軍曹爽執掌大權。對于曹爽來說,將王基征召到自己麾下。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誅殺了曹爽及其黨羽。雖然王基也被罷免了官職,不過,因為司馬懿的欣賞,王基得以在公元250年恢復官職。在此之后,王基協助司馬師、司馬昭平定叛亂,也即成為司馬懿家族的心腹。公元255年,王基被冊封為鎮南將軍。261年,王基去世。
七、王沈
最后,王沈(?—266年),字處道,太原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東漢護匈中郎將王柔之孫,東郡太守王機之子,司空王昶之侄。三國時期曹魏大臣、史學家。王沈少年失去父母,被叔叔王昶收養,王沈善寫文章,最初被大將軍曹爽辟為掾屬,后升任中書門下侍郎,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后,王沈因為是曹爽的故吏被免職。
曹髦即位后,王沈擔任了侍中等官職。公元260年,曹髦準備起兵討伐司馬昭,將王沈等人召集到自己身邊,商議具體的方案。不過,王沈等人背叛曹髦,向司馬昭告密,這導致曹髦被殺。在此之后,王沈被冊封為豫州刺史、鎮南將軍,也即獲得了司馬昭、司馬炎的重用。但是,王沈背叛曹髦的行為,自然是飽受批評的。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