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備聽了這個人的建議夷陵之戰可能就不會失敗了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以后,轄有長江南北八郡的戰略要地荊州,為曹操、劉備、孫權三方所瓜分。荊州對于劉備來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戰略基地,從荊州北上可以經襄陽攻打許昌,東下則可以直搗吳國的腹地,使蜀漢處于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然而,孫權一直對劉備不還荊州之事耿耿于懷,終于在公元219年覓得戰機,奪回了荊州,殺死了劉備的左膀右臂關羽。既失荊州又失愛將的劉備當然不會就此善罷甘休,在公元221年七月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就是歷史上的夷陵之戰。
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關羽敗走麥城,劉備永遠地失去了荊州。這對于劉備來說,是重大損失,絕不會善罷甘休。荊州丟失以后,關羽被殺以后,按說劉備應該沉下心來總結經驗,休養生息,厲兵秣馬,這樣才能夠報仇雪恨。但是他沒有,他做了什么呢?急忙稱帝。公元221年四月份,劉備在現在的成都市雙流縣的武擔山即皇帝位。六月份就開始調兵遣將,七月份御駕親征去打孫權。
這個時候劉備下了一道命令,讓張飛趕到江州,也就是現在的重慶,和他匯合。誰知道張飛的軍隊還沒有出發,張飛本人就被部下殺了,
而且把張飛的首級送到了孫權那里。張飛的死對于劉備又是一個重大損失。我們知道現在劉備的情況怎么樣呢?關羽、張飛、他的重要謀士龐統早就不在了,法正也去世了。戰將這邊,還有馬超、趙云、魏延,謀臣這邊只有諸葛亮。魏延和馬超要防曹操進攻,在北邊。趙云不受信任。為什么趙云不受信任呢?因為趙云不贊成劉備打孫權,趙云出來勸阻劉備說,國賊是曹操,所以我們應該先打曹魏,而不是先打孫吳;而且一旦打下了曹魏,孫吳不在話下。現在我們一旦和孫吳之間展開了戰爭,那是不可收拾的。劉備不聽,不信任他,不讓他隨行。所以跟著劉備一起去打孫權的,文武兩邊都沒有什么像樣的人物,所以劉備這場戰爭是叫做“出師不利,將帥乏人”。
趙云不得隨行,諸葛亮要鎮守成都,走不開身,那么這樣一個情況下,劉備為什么還要堅持打這場戰爭呢?傳統的說法,是為關羽報仇,哥們義氣。但是這種哥們兒義氣恐怕是小說家言,并非政治家的真實想法,這一點呂思勉先生也早就提出了反對的意見。實際上在我看來,劉備發動這場戰爭,有為關羽報仇的成份,不能說沒有。這一點,曹魏集團的謀士劉曄已經指出了。劉曄說,劉備和關羽義為君臣,恩猶父子,關羽被害不報仇這是說不過去的;但不要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劉曄認為主要原因在于,劉備集團的整個戰略的特征就是以攻為守,就是他必須打仗,他必須打仗來顯示他的實力。而他為什么不打曹魏,要打孫吳呢?呂思勉先生認為,和呂蒙主張不打徐州打荊州的道理是一樣的,說得白一點就是“吃柿子撿軟的捏”,曹魏不好對付,而孫劉雙邊都認為對方好對付,所以孫權不打徐州打荊州,劉備也不接受趙云的建議,他也不打曹魏打孫吳,這是第二個原因。那么第三個原因呢,我認為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荊州必須奪回,荊州畢竟是戰略要地。那么由于這三個原因,劉備堅持要發動這場戰爭。
但是即便如此,在我們看來,你要打這一仗是可以的,你可以打得從容一點吧?當時隨劉備出征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叫做黃權。黃權就建議劉備說,吳軍向來就很英勇善戰,吳軍不是那么好對付的;而我軍順江直下,易進難退。我順水下去我前進容易,我退回去是很困難的。黃權說:為臣懇請陛下批準,做一個先鋒探探路,探探對方的虛實,請陛下在大后方坐陣指揮。這應該說是一個很好的建議,
劉備不聽。不但不聽,也不要黃權了,把黃權打發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駐防。所以,在這一點上看,劉備這個時候表現出來的情緒就是兩個字——浮躁。
如果劉備聽了這個建議也許不會失敗。可能歷史會改變。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