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因文章寫得太好,先是被唐高宗貶出長安,渡海時又被海收了
裝逼被人當場打死的,并不稀罕;可是裝的太優秀,連老天爺都看不下去的,大概只此一人了。
此牛人是誰呢?請看詩圣杜甫是如何稱贊他的: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公元668年,王勃“火”了,而且是在大唐都城長安“火”了;與第二次一樣,這一次“火”也是因為一篇文章——《檄英王雞》。
這一年,王勃18歲,供職在沛王李賢(章懷太子)的府上,專門陪著李賢讀書。
李賢可不是一般的皇子,他是武則天的次子。彼時的武則天,在唐高宗李治還健在的情況下,就開始實行“垂簾聽政”,她的兒子,又豈是一般的皇子?
能陪李賢讀書,王勃水平可見一斑。
李賢當年13歲,因為容貌俊秀、才思敏捷,頗得唐高宗的喜歡。可是,這個小家伙有這一年齡段所有孩子的通病——貪玩,尤其是喜歡斗雞。
由于王勃比李賢大5歲,有事沒事兒的時候,李賢都會讓王勃帶著他去找人斗雞。
有一天,王勃聽說英王李顯(李賢同父同母親弟弟、后來的唐中宗)有一只非常厲害的大公雞,便慫恿李賢,讓他把自己最厲害的大公雞帶去,與英王的雞來一場決斗。為了給這場決斗助興,王勃還特意寫了一篇《檄英王雞》來助興。
《檄英王雞》這篇駢文寫的那叫一個酣暢淋漓,文采飛揚,情真意切,逼格滿滿,在長安城引起一番轟動,很多人爭相抄閱,大有長安紙貴之趨勢。
無疑,王勃憑借此物,在長安城大出一次風頭。
沒幾天,這篇文章便傳進宮里,被唐高宗李治看到。
本來,李治還挺高興,不管怎么說,兒子能有如此有才華的“小書童”伴讀,肯定對他讀書大有裨益!可是當他看到這篇文章的題目,臉就黑了一半。
李治為啥會臉黑呢?檄英王雞,檄是討伐的意思,英王是他的小兒子,雞是玩樂之物。將這三個詞眼組合在一起,能有什么好結果?看完這篇文章之后,果然不出李治所料,這是要讓他的兒子們“窩里斗”的節奏啊!
于是,李治大怒,當即下了一道圣旨:
“歪才,歪才!二王斗雞,王勃身為博士,不行諫諍,反作檄文,有意虛構,夸大事態,是交構之漸”
這番近乎白話文的“怒懟”,王勃失業了。
王勃本來是想借這篇逼格滿滿的駢文拍沛王李賢的馬屁,奈何李賢太小,根本不知道他在說啥;李賢的老爹倒是看出來王勃想干嘛了,先夸王勃是一位難得的“歪才”,然后將其逐出沛王府,永不錄用。
就這樣,王勃成了唐朝第一位因為文章寫得太好(裝逼),被貶的文人。
后來啊(675年),王勃在去探望被貶在交趾的父親時,路過南昌,再度裝了一次。這一次裝逼,可謂震徹古今,驚泣鬼神,當著眾多文人的面,勇奪C位,寫下千古第一駢文《滕王閣序》。
此文還沒有寫完時,在場所有人都已經折服不已,紛紛仰望王勃的主角光環。當王勃寫下: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這一句時,所有人都暗嘆不已,因為,這是見證奇跡的時刻。
一炷香的功夫,王勃寫完《滕王閣序》最后一句:“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想了想之后,又作詩一首,詩曰: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寫完此詩,王勃將筆一扔,抽身離去,留下一群人在回味這首詩的魅力。
《滕王閣序》始一出世,在文壇就引起一場轟動!如果說《檄英王雞》造成了長安紙貴,那么,王勃寫完《滕王閣序》之后,他的名字注定會像杜甫寫的那樣,“不廢江河萬古流”。
第二年,也就是678年,《滕王閣序》傳到了唐高宗手里。
唐高宗讀了此文之后,忙問身邊的小太監:“這個王勃,是寫斗雞文的那個王勃嗎?”太監回道:“正是。”
于是,唐高宗急忙下詔,要請王勃入朝為官。太監聽聞,非常遺憾地告訴唐高宗:“王勃寫完《滕王閣序》之后,往交趾去探望父親,渡海時,落水而亡。有傳言說是被天上文曲星收了。”
唐高宗聞言,愣了一下:此人先不為我所容,后又不為天地所容,故而逝去?想到這里,只好連嘆三聲:“可惜!可惜!可惜!”
大抵,王勃要是低調一些,還能多活幾年吧。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