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唐玄宗聽信讒言殺了這名大將,“安史之亂”可以很快結束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叛軍在初期所向披靡,唐軍節節敗退,第二年就將都城長安攻破。此后這場大動亂持續了八年,殃及大半個中國,唐朝一百多年的積累損失殆盡,從此衰落。這場動亂固然有許多深刻的社會原因,而唐玄宗昏庸無能,奸臣、外戚、宦官當政,是最重要的因素。平叛之初,宦官邊令誠就誣告平叛的重要將領高仙芝和封常清,并將他們殺害,致使“安吏之亂”沒能在初期被壓制住,貽害無窮。
高仙芝是高麗人,他的父親在唐朝為將,他二十多歲時,隨父親到安西都護府,因父功補游擊將軍(從五品下武散官)。高仙芝初為將時,雖然善騎射,但一直沒有機會表現自己的才能,后來他在四鎮節度使夫蒙靈察下任職,才受到重用。夫蒙靈察對他很照顧,使他在唐玄宗開元末時升為安西副都護(掌軍政及民族事務,從四品上)、四鎮都知兵馬使(掌本鎮軍府兵權之官)。
天寶六載(747年)高仙芝征小勃律并俘獲小勃律王。使他得以升任節度使,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吐蕃為了抗衡唐朝,對西北少數民族政權進行拉攏、誘惑,以和親的形式將小勃律王收在屬下,并將西北二十多個小國控制住。唐朝幾次征討,都無功而回。天寶六載,唐玄宗詔高仙芝率一萬步騎征討。
高仙芝率兵跋山涉水經過三個多月的時間才來到一個叫五識匿國的小國,攻破了它,他還要再行深入,監軍邊令誠怕孤軍深入,便勸阻他。高仙芝留兵士三干人守城,率軍繼續前行,他怕士兵不敢深入,派了幾個手下人在途中假扮土人前來歡迎,這才使士兵們放心。然后他派將軍席元慶率一千士兵先至阿弩越城(今克什米爾西北境巴勒提特附近),詐小勃律王說:“不攻打你的城,我們只不過借道去大勃律。”因為小勃律的重要酋長都親近吐蕃,所以他又吩咐席元慶說:“這些酋長如果逃跑,你可以出詔書安慰他們,賜以繒彩,等他們到了,把他們都捆起來等我去。”
席元慶到阿弩越城后,把酋長們都抓了起來,高仙芝到后,便將他們都殺了。小勃律王和他的妻子吐蕃公主逃入山中的洞穴里,高仙芝用好言將他們勸出來,滅了小勃律國。高仙芝滅小勃律之后,又毀了吐蕃支援所必經之路——婆夷橋。當天夜里吐蕃軍隊就到了,但只好望橋興嘆,這座射一箭遠的橋要費時一年才能修好。中歷八月,高仙芝押著小勃律王夫妻會同邊令誠安然回師。經此一役,拂菻、大食等七十二個少數民族小國都大受震動,畏懼之下歸附于唐朝。
高仙芝立下大功,自然很高興,很快就派判官王庭芬去京師報捷,誰知這卻引起夫蒙靈察的嫉妒不滿。當出征軍隊回到河西(方鎮名,治所在涼州,即今甘肅武威縣)時,夫蒙靈察很生氣,連慰勞都沒有。等見到高仙芝,他罵道:“高麗奴,于闐使你從哪兒得來的?”高仙芝只好客客氣氣地回答:“這是中丞(夫蒙靈察)之力。”又問:“焉耆鎮守使、安西副都護、都知兵馬使,這些都是從哪兒得來的?”高仙芝回答道:“這也是中丞出的力。”夫蒙靈察又說道:“既然知道這樣,捷書不待我而敢即奏,為什么?罪當斬,只不過你新立功,所以才饒你一回。”高仙芝無可奈何地聽著,一句話也不敢多說。
邊令城這時同高仙芝還沒有什么矛盾,況且是他同高仙芝一起立的功,所以他密奏朝廷,把夫蒙靈察侮辱高仙芝的情況奏了上去,并說:“仙芝立功而以憂死,后孰為朝廷用者?”玄宗于是提升高仙芝為鴻臚卿(掌朝會司儀,從三品)、假御史中丞(御史臺副長官),并讓他代夫蒙靈察為四鎮節度使(掌地方軍旅民政,轄區內各州刺史、太守都歸其所屬,是外任宮中權最重的),召夫蒙靈察回京任職。
高仙芝為人豪爽,從前曾得罪他的人,此時成為他的部下,他只是召來大罵一頓,便再也不報復了,他身上也有唐時軍閥身上所具有的黷武好殺、貪財任性等缺點。天寶九載(750年),他征討石國,國王車鼻施已答應投降,但他卻將國王俘虜后殺掉了,以致引起多年爭斗。他又把石國的財寶都收歸自己,家財越積累越多。但他只是貪得,給別人的時候倒不吝惜,有人要的話,不管多少他都給,所以很得部下愛戴。
不久,高仙芝代安思順為河西節度使,因地方請留安思順,朝廷便升他為右羽林軍大將軍(禁軍統兵官,正三品),封密云郡公。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反,朝廷以榮王李琬為元帥,高仙芝為副元帥,率兵征討,以邊今誠為監軍。
唐玄宗做了幾十年安樂皇帝,早已沒有當年的英武果斷,他已被安祿山的反叛嚇得不知所措,對李琬和高仙芝寄予很大期望,在出征前兩次慰勞軍隊。高仙芝到陜郡(治所在今河南三門峽市西舊陜縣)時,遇到了敗退下來的先期討叛的封常清軍隊。封常清所率都是臨時募集的未經訓練的人員,連戰連敗,所以他勸高仙芝不如暫避鋒芒,先退回潼關鎮守。高仙芝聽從了他的話,便打開官倉,把倉庫中的東西賞給士兵,將剩下不能拿走的焚毀,然后奔赴潼關。兵馬到潼關之后,他整頓軍隊兵械,稍稍恢復士氣,擊退了叛軍的進攻。
潼關是都城長安的門戶,地勢險要,是典型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如果高仙芝與封常清能夠堅守住,就可以遏止住叛軍的勢頭,然后調集軍隊慢慢圍剿。如果不是邊令誠殺害了高、封二人,“安史之亂”可以很快結束,至少也不會殃及大半中國。
邊令誠作為監軍,幾次以私事求高仙芝,都被拒絕了,這時他便乘機報復。邊令誠回到長安,故意夸大高仙芝和封常清敗退的情況,來激怒玄宗,又說:“封常清夸張賊勢動搖軍心;高仙芝棄數百里陜地不顧,盜搶公庫財物和皇上賜物。”玄宗正在驚慌之中,聽到誣告,來不及考慮就大發雷霆,讓邊令誠捧著詔書去潼關軍中將高仙芝、封常清就地殺掉。
邊令誠先殺害了封常清,把他的尸體放在粗席子上,等待高仙芝。高仙芝巡視回來,邊令誠領著長刀手一百人將他圍住,對他說:“大夫亦有恩命。”意謂皇帝也讓殺你。高仙芝連忙下馬,說道:“我退,罪也,死不辭。然以我為減截兵糧及賜物等,則誣我也。”然后又質問邊令誠:“上是天,下是地,兵士皆在,足下豈不知之乎!”(《舊唐書·高仙芝傳》)
這時高仙芝部下士兵也都圍了上來,高仙芝又向他們大呼道:“我在京城時招募兒郎輩,雖得少許封賞給大家,但仍未夠。那時正要與君輩破賊,然后取高官重賞,不料賊勢兇猛,所以引軍至此,只是為了固守關隘。我若實有此事,君輩即言‘實’,我若實無此事,君輩當言‘枉’。”高仙芝平日對士兵很關心,賞賜物品也多,況且邊令誠所告實屬冤枉,所以高仙芝話音一落,軍中便齊聲喊“枉”,聲震天地。
高仙芝知道君命難違,自己難逃一死,只是為連累了封常清感到很痛惜,他對封常清的尸體嘆道:“君從微賤至名震天下,是我所提拔。你為我的判官,不久又替我為節度使,今日又同死于此,這難道是命嗎?”說完便引首就戮。時為唐玄宗天寶十四載中歷十二月癸卯(公元756年1月24日)。
高仙芝被殺后,潼關由大將哥舒翰鎮守,繼續守衛著這塊通往都城長安的戰略要地。但過了不久,因奸相楊國忠的讒言,玄宗逼哥舒翰出關迎戰,結果一敗涂地。哥舒翰糾集殘部回潼關固守,他的部下將他綁起來,準備獻關投降,他問為什么,部下答道:“公以二十萬眾,一日覆沒,持是安歸?公不見高仙芝等事乎?”雖然他稱:“吾寧效仙芝死”,但仍投降了安祿山,失去潼關保護的長安很快陷落了。這也是高仙芝被殺所帶來的惡果。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