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史那么多朝代,為何單單此朝“頻遭冷眼、差評如云”?
在人類歷史中相當長的時期內,華夏各朝在經濟、軍事、文化諸多層面,都以碾壓的優勢執全球之牛耳。這絕非翻故紙堆,自我貼金,而是不容否定的事實。唐時的日本“遣唐使”,元時的馬可波羅,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作為當時最發達的地區,華夏成為各國仰慕向往的所在,被描述成猶如天堂般的“圣域”。
此段的中心思想是:先輩古人取得的成就,今人也能夠做到,不要因暫時的艱難而困惑、迷茫。
強秦、雄漢、盛唐,都是曾經的驕傲。但世如明月,月滿則虧。也有這么個朝代,使得當時的民眾遭受了末世般的災難,頻遭后世之人的冷眼,差評如云。
此朝便是“西晉”,是司馬懿之孫、司馬昭之子——司馬炎所建立。要說司馬炎一統天下,結束了多年三國分立的亂局,應該是天大的好事呀!結果司馬氏子孫不肖,幾代君王,硬是把一統之朝給“整黃攤了”。
西晉國祚僅有51年,若從280年滅吳一統算起,只存在了37年。國難之后,西晉民眾特別是北方民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浩劫。
而這場浩劫的始作俑者,要追溯到漢光武劉秀,這又是怎么回事呢?劉秀登基建立東漢后,可能是覺得世居境外包括匈奴在內的胡族,已經不成氣候沒什么威脅了。于是他打破西漢胡族不得內遷的鐵律,允許他們入境居住。
在中原政權的嚴格監控下,還能保證這些胡族自律守法,不生禍心。但從司馬炎之后,情況巨變。繼位的晉惠帝司馬衷智商欠缺,他的皇后賈南風又極有手段,直接干政。導致司馬家族幾大分支極為不滿,“八王之亂”由此開始。
此時胡族狀況也有了很大變化,因為當時缺乏勞動力,西晉各大門閥士族大力“引進”胡族人口,作為驅使仆役。當時以關中平原和西北雍涼地區的胡族最多,多到什么程度呢?腹心之地的關中,胡族人口數量竟占了當地人口的一半之多,主要有匈奴、氐、羌、羯、鮮卑五族。
如果西晉不亂套,他們還能安分守己的過日子。逢天下大亂,較有實力的上層貴族就動起了花花心思。匈奴中有個叫劉淵的貴族很有才干,他的野心和才干一樣高。司馬炎在位時,曾想起用他,但又顧忌他的匈奴身份而作罷。由此看來,司馬炎還是很有些遠見的。
劉淵雖是匈奴人,但很有見識。他認為如果用匈奴的名號起兵,勢必會孤木難支。便費盡心思地想出路,哎!想到了……“咱們老祖宗冒頓單于,不是和高祖劉邦拜過把子嘛!哥哥的江山被司馬氏篡奪,做弟弟的理應出頭。”
他還真不是瞎說,當年劉邦被圍白登山,因為打不過匈奴,不得已跟冒頓以兄弟相稱,自此匈奴也有了漢姓“劉”。
不過此舉確有奇效,司馬氏昏天黑地的統治,已經搞得天怒人怨民心盡失。東西兩漢立朝四百年,還是頗有些人望的。一時間,很多人投靠了劉淵。于是劉淵自稱“漢王”,以蜀漢末帝劉禪為尊,供起漢朝歷代君王牌位,開始了大張旗鼓的作亂之途。
有了劉淵帶頭,其他的幾族自然不甘落后,爭相趁亂立山頭爭地盤。不過天下大亂的初期,鮮卑還是站在西晉這邊的。腐朽的西晉對此亂局也是一籌莫展,幾家大士族擁立著西晉王室,直接搬家過了長江,史稱“衣冠南渡”。
大量的北方民眾,卻被他們丟給了胡族肆意蹂躪。這段亂世也叫“五胡亂華”,各胡族打來打去建立各自的政權,又稱“五胡十六國”。最悲慘的還是老百姓,西晉司馬炎時代人口已增長到三千多萬,大部居住于長江以北。除了搬到江南的,留存北方的一千多萬漢民,經受長期的戰亂荼毒,只剩下400萬。
由于西晉的治國失誤,造成了從316年西晉滅,到589年隋朝再次一統,相隔有近三百年處于南北對峙。南方尚好,長江以北漢民處境,極為殘酷黑暗難以言述。
佼佼華夏竟淪落至斯,西晉難辭其咎。牽扯到他們的祖輩司馬懿,也大受侮辱之詞。
唉,把大好河山搞成了這個樣子,說什么也不過分了……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