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風云:勢力強大得多的袁紹,為何最終敗于曹操?
漢末風云:勢力強大得多的袁紹,為何最終敗于曹操?
從初平三年至興平二年(公元192年—公元195年),中原局勢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在長安,司徒王允和中郎將呂布等密謀殺死了董卓,使萬民額手稱慶。但王允不能妥善處理董卓的部屬,引起董卓部將李傕、郭汜舉兵叛亂。結果,王允被殺,呂布東逃。后來,李傕、郭汜發(fā)生火并,互相屠殺,而漢獻帝作為一尊偶像,被這些軍閥爭來搶去。在兗州,曹操異軍突起。原兗州刺史劉岱死后,兗州地方勢力推舉曹操接任,他采取武裝鎮(zhèn)壓和誘降的兩手,迫使三十萬青州黃巾軍投降。他又與袁紹合作,連破袁術,把袁術擠到淮南。在他東征徐州刺史陶謙時,地方勢力的代表張邈、陳宮背叛他,迎呂布入兗州。曹操經過艱苦的斗爭,才重新奪回了兗州。在幽州,公孫瓚又派兵到龍湊攻打袁紹,結果再次被袁紹打敗,之后就退守幽州,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了。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太仆趙岐奉命勸和,袁、公孫雙方宣告休戰(zhàn)。三月,袁紹南下薄落津。這時,魏郡發(fā)生兵變,造反的兵士和黑山軍會合后,占領了鄴城。當時袁紹部隊正在全軍開慶功宴,聽到這個消息,袁紹的部下們特別是家屬在鄴城的,要么臉色大變,要么放聲大哭,唯獨袁紹容貌自若,不改平時的風度。整個鄴中有十多支黑山軍的部隊。但黑山軍中有一個叛徒陶升,他入鄴城后,把袁紹和州內官吏家屬保護起來,并把他們送往斥丘。袁紹進屯斥丘,任陶升為建義中郎將。
六月,袁紹大舉進剿黑山、黃巾軍,先發(fā)兵進入朝歌鹿腸山蒼巖谷谷口,討伐于毒,圍攻五天,斬殺于毒及其部眾一萬多人。接著,沿著鹿腸山向北進攻左髭丈八等,將他們全部剿滅。又接連擊滅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于氐根等多支黑山、黃巾部隊,屠其屯壁,大肆殺戮,斬首數萬級。之后聯手呂布,與張燕、四營屠各、雁門烏桓在常山展開大戰(zhàn),連續(xù)打了十幾天,雖然張燕軍多被殺傷,但袁紹軍也很疲憊,于是雙方各自退兵。
東郡太守臧洪因怨恨袁紹不出兵救張超,舉東郡之兵與之對抗,袁紹興兵圍城一年,破東郡,勸降臧洪不得,乃殺之。不久,公孫瓚兼并了劉虞,劉虞舊部鮮于輔等招引烏桓,攻打公孫瓚,袁紹也派麴義出兵,與鮮于輔等合兵,共集中十萬大軍,在鮑丘打敗了公孫瓚,迫使他退保易京。麴義與公孫瓚相持歲余,軍糧耗盡,士卒饑困,率余眾數千人退走,公孫瓚趁勢追擊,將其擊破,盡得其輜重。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十月,漢獻帝在楊奉等人的護衛(wèi)下逃到曹陽,后面李傕率軍窮追不舍。這時,沮授再次提醒袁紹,把漢獻帝這面旗幟搶到手。他說:“將軍生于世家,以忠義匡濟天下。目今皇上流離失所,宗廟受到毀壞。而州郡牧守以興義兵為名,行兼并之實,沒有一人起來保衛(wèi)天子,撫寧百姓。現將軍已經粗定州城,應該早迎大駕。在鄴城建都,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兵馬以討不臣。那時,還有誰能抵御!”沮授的意見遭到郭圖、淳于瓊的反對(但也有史書記載郭圖勸袁紹迎天子),他們說:“漢室衰微已經很久了,今天要重新振興談何容易!況且當前英雄各據州郡,士眾動以萬計,這時就是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的時候。如果我們把天子迎到自己身邊,那么,動不動都得上表請示。服從命令就失去權力,不服從就有抗拒詔命的罪名,這不是好辦法。”沮授又苦口婆心地勸告:“迎天子不僅符合道義,而且是符合當前需要的重大決策。如果我們不先下手,一定會有人搶在前頭。取勝在于不失時機,成功在于敏捷神速,希望將軍考慮。”但是,袁紹最終沒有采納沮授的意見,以致失去了一個極好的機會。與此同時,曹操卻毫不猶豫地抓住這個機會,當漢獻帝回到故都洛陽,曹操力排眾議,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八月,親自到洛陽朝見獻帝。他借口洛陽殘破不堪,糧食奇缺,把漢獻帝轉移到許縣,在許縣建立新都城,從而把獻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袁紹有三子:長子袁譚、次子袁熙、三子袁尚。他寵愛后妻劉氏,對劉氏所生的袁尚特別偏愛,有意以袁尚為嗣,因此,以長子袁譚為青州刺史,以次子袁熙為幽州刺史,以外甥高干為并州刺史,只留袁尚在身邊。沮授勸誡說:“年紀相當,應選擇賢者為嗣;德行又相當,要用占卜來決定;這是自古以來的原則。將軍如果不能改變決定,禍亂就要從這件事上發(fā)生了。”袁紹則說:“我是準備讓幾個兒子各據一州,考察他們的才能。”袁譚到達青州后,控制的地區(qū)只有平原,于是北排田楷,東攻孔融,曜兵海隅,整個青州落入袁氏手中。
曹操借天子以自重,略取了河南大片土地,甚至關中的割據勢力也紛紛來歸附,勢力發(fā)展很快。原來,袁紹沒有把曹操放在眼里,他舉薦曹操擔任東郡太守,把曹操當作自己的附庸。呂布占領兗州,他又與曹操連和。那時,彼此之間的關系還比較和諧。如今,曹操迎漢獻帝建都于許,許縣成了當然的政治中心,曹操也成了皇帝當然的代言人,隨心所欲,號令四方,這是袁紹始料未及的,他實在后悔不迭。袁紹要求遷都鄄城,那兒離自己較近,便于控制。曹操不但一口回絕,而且下詔書責備他說:“你地廣兵多,而專門樹立私黨;不見你出師勤王,但見你發(fā)兵與他人互相攻伐。”袁紹明知是曹操搗鬼,也只得上書為自己申辯。曹操自任為大將軍,而任袁紹為太尉,改封鄴侯。太尉雖貴,但地位在大將軍之下,袁紹深感屈辱,上表不受封拜。他憤憤地說:“曹操幾次差點死蛋了,都是我挽救了他,如今天他反以天子的名義對我發(fā)號施令!”當時,曹操的實力不如袁紹,且東有徐州呂布、西有南陽張繡、南有淮南袁術,皆虎視眈眈,曹操懼怕,只能采取克制忍耐的策略。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派孔融持天子符節(jié)出使鄴城,拜袁紹為大將軍,賜給他弓箭、符節(jié)、斧鐵和一百虎賁,讓他兼管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個州,以緩和矛盾。此后幾年,袁紹繼續(xù)致力于討伐公孫瓚。公孫瓚在易京的外圍挖了十道壕溝,城內壘起許多土臺,一般高五、六丈,高臺上建樓。他自己居住在中間高達十丈的臺樓上,以鐵作門,男人七歲以上皆不得入門,身邊只有侍奉他的姬妾,來往書信文書都要用繩索吊上吊下,幾乎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由于城內積谷甚多,防守嚴密,袁紹派遣大將進攻歷年,也攻打不下。
謀臣田豐見軍隊長期滯留冀北,對袁紹說:“遷都之計既然不能實現,應該及早奪取許都,奉迎天子。那時我們也可以事事以詔書為名,號令四海,這才是上策。否則,我們總有一天會落入人家的手中,即使后悔也來不及。”袁紹不聽。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袁紹親領大軍攻打幽州,所向披靡,進而圍攻易京,公孫瓚派遣其子公孫續(xù)向黑山軍求救。袁紹上架云梯,下挖地道,不斷加強攻勢,易京危如累卵,公孫瓚手下的將領有的投降、有的潰散。翌年春,公孫續(xù)和黑山軍首領張燕帶領十萬救兵,分三路向易京進發(fā)。公孫瓚派人給公孫續(xù)送密信,約定以點火為信號,內外夾擊袁紹軍。這封信被袁紹的哨兵截獲了,袁紹將計就計,依照約定的信號,點起火堆。公孫瓚以為救兵已到,領兵攻出來,遭到袁紹伏兵的痛擊,又龜縮入城。袁紹加緊挖地道,一直挖到臺樓下,先用柱子頂著樓基,然后火燒支柱,樓臺也就隨之崩塌了。公孫瓚無路可走,于是,縊殺了姐妹妻子,然后引火自焚,這時,袁紹的士兵沖到樓上,將他的首級斬下,公孫瓚的部將田楷、關靖等也在這一戰(zhàn)中陣亡。袁紹命人將他們的首級一并送到許都彰功。至此,袁紹占據了幽州,兼并了公孫瓚的軍隊。
袁紹占據冀、青、幽、并四州,擁有幾十萬軍隊。隨著實力的增強,他的野心更大了,給漢獻帝的進貢漸漸稀少了。有一次,他忽然接到久無往來的袁術的一封來信,信上說:“漢朝的天下早就丟掉了,天子受人控制,政出于私門,豪強角逐,國土分裂,和周朝末年七國紛爭的時代沒有兩樣,結果是強者兼并天下。我們袁家受命于天,理應當皇帝,符命、祥瑞都顯示得一清二楚了。今日您擁有四州之地,民戶百萬。論實力,無人比得上您的強大,論德行,無人比得上您的崇高。即使曹操有心扶衰拯弱,怎么能夠接續(xù)已經滅絕了的天命呢?”袁術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稱帝淮南,但只過了兩年半時間,搞得資實空虛、內外交困、眾叛親離。在走投無路之際,他“慷慨”地表示愿把帝號讓給袁紹。袁紹見信,雖然不敢聲張,心里卻是求之不得的。他指使主簿耿苞為自己當皇帝尋找根據,耿苞私下對他說:“赤德已經衰敗,袁氏是黃帝后裔,應該順天意、從人心。”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按“五德相生”的“理論”,漢朝是所謂火德(即赤德),火德要由土德代替;黃帝就是土德,而袁家為黃帝的后代,所以袁氏取代漢朝是“天意”。袁紹向軍府僚屬公開了耿苞的這些言論,僚屬們都認為耿苞妖言惑眾,混淆視聽,應當殺頭。袁紹知道時機還不成熟,唯恐露出馬腳,不得已令人殺了耿苞。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割據河內的眭固,欲與袁紹和縱,卻被曹操所滅,袁、曹之間的一場決戰(zhàn),已經到了不可避免的時候了。袁紹決定驅使十萬精銳步兵和一萬騎兵奪取許都,一舉攻滅曹操。他任命審配、逢紀主持軍事,田豐、荀諶、許攸充當謀士,顏良、文丑擔任將帥,積極準備南下。
當時,袁紹部下意見紛紜,沮授的意見與郭圖、審配的完全相反,沮授建議以逸待勞,采取持久戰(zhàn),而郭圖、審配則主張速戰(zhàn)速決。袁紹自恃地廣兵強、糧食充足,根本聽不進沮授的忠告。郭圖等人又在背后進讒言說:“沮授監(jiān)統(tǒng)內外兵眾,威震三軍,倘若他的勢力逐漸加強,怎么控制得了!臣下服從主人才能昌盛,主上服從臣下就會滅亡,這是黃石公在《三略》中所告誡的。統(tǒng)兵在外的將領,不宜讓他參知內政。”因此,袁紹把沮授統(tǒng)領的軍隊分成三部,其中兩部分別交給郭圖和淳于瓊。
九月,曹操分兵把守官渡,準備抗擊袁軍。袁紹企圖聯合張繡和劉表對曹操進行夾擊。他派使者到穰城聯絡張繡,還特意給張繡的謀士賈詡捎信結好。張繡打算應允,還沒有說話,賈詡在一旁先開口了,他說:“請你回去轉告袁本初,兄弟都不能相容,怎么容得了天下的國士呢?”使者怏怏而回。不久,張繡率眾投降曹操。袁紹又派人到劉表處求援,劉表假惺惺答應了,實際上按兵不動,對袁曹之爭斗只打算作壁上觀。張、劉的態(tài)度,使袁紹遲遲沒有動手。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劉備殺徐州刺史車胄,背叛曹操,策應袁紹。曹操為消弭后患,領兵攻打劉備。此時,田豐對袁紹說:“曹操東擊劉備,一時不容易罷兵,明公如能舉兵襲擊他的后方,一定可以一往而勝。”但袁紹卻說孩子有病,田豐氣沖沖地退了出來,邊走邊用拐杖狠狠敲著地面,說:“完了,沒有希望了!千載難逢的時機,因為孩子有病就丟掉,可惜啊!”袁紹聽說以后,惱羞成怒,從此疏遠田豐。
曹操害怕袁紹渡過黃河,就加緊攻打劉備,終于將劉備打敗。劉備投奔袁紹,袁紹這才進兵攻打許都。田豐認為戰(zhàn)機已失,再次進諫說:“曹操既然打敗了劉備,許都便不再是空虛的了。而且曹操善于用兵,變化無常,兵眾雖少,也不能等閑視之,所以不如作持久之計。將軍據有山河之固,擁有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修農戰(zhàn),然后選拔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而入,襲擾河南。他救右則擊左,救左則擊右,使敵人疲于奔命,百姓不得安居樂業(yè)。這樣,我方還沒疲勞,敵方已經困乏,不出三年,可以安坐而戰(zhàn)勝它。如今放棄必勝的策略,以一戰(zhàn)決定成敗,倘若不能如愿,悔之晚矣!”袁紹不聽。田豐極力勸阻,得罪了袁紹,袁紹認為他敗壞軍心,就將田豐關了起來。
二月,袁紹發(fā)布討伐曹操檄文,指控曹操“豺狼野心,潛包禍謀,乃欲撓折棟梁,孤弱漢室,除忠害良,專為梟雄”。他派顏良包圍白馬,自己率領大軍抵黎陽。四月,曹操聲東擊西,北救白馬之圍,斬殺顏良,遷徙民眾撤向官渡。袁紹依仗自己人多勢眾,準備揮師渡河,追趕曹軍。因為屢諫而被嫌棄的沮授,這時又站出來勸阻說:“戰(zhàn)爭勝負變化莫測,不能不周密計劃。大軍應當留屯延津,另分兵進攻官渡。如能攻克,再迎大軍也不遲,否則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袁紹不從。沮授在大軍即將渡河的時候嘆息:“在上者驕傲,在下者貪功,悠悠黃河,我還能渡回來嗎!”他推托身體有病,不愿過河。袁紹非常氣惱,強迫沮授隨軍渡河,而把他所部軍隊割屬郭圖。袁紹渡河后,駐屯在延津南面。他派出劉備、文丑挑戰(zhàn),被曹軍打敗,大將文丑被斬。白馬、延津兩戰(zhàn),折損兩員戰(zhàn)將和許多人馬,袁軍中大為震恐。
曹軍退還官渡后,袁軍集結在陽武,沮授又對袁紹說:“北軍人多,但英勇善戰(zhàn)不如南軍;南軍糧少,物資儲備不如北軍。南軍利于速戰(zhàn),北軍利于緩兵。所以我軍應打持久戰(zhàn),拖延時日。”袁紹仍然不從,他命令部隊逐漸逼近官渡,緊靠曹軍扎營,軍營東西綿延數十里。九月,兩軍會戰(zhàn),曹軍失利,躲進營壘中堅壁不出。袁紹修筑壁樓,堆起土山,從高處發(fā)箭射擊曹營。箭如雨下,曹營中的將士只得蒙著盾牌走路。但壁樓、土山不久就被曹軍的“霹靂車”轟毀了。袁紹又暗鑿通往曹營的地道,曹軍則在營中挖掘長溝進行防御。袁軍的運糧車還遭到曹軍的襲擊。兩軍相持了一百多天,河南老百姓困苦不堪,很多人背叛曹軍,響應袁軍。相持期間,袁紹先后派劉備、韓荀襲擊許都,但是皆被曹仁擊敗,因此不再分兵復出。然而,這種有利于袁紹的形勢卻突然急轉直下。這時,袁紹派淳于瓊帶領萬余人北迎運糧車,沮授特意提醒說:“可增派蔣奇領一支人馬在淳于瓊外側,以防止曹操偷襲。”而謀士許攸則提出乘曹操傾軍而出,輕騎奔襲許都的建議。然而,袁紹因之前韓荀和劉備襲擊許都失敗,不想再分兵冒險。事有湊巧,在鄴城的許攸家族中有人犯法,被留守的審配抓進監(jiān)獄,許攸大為不滿,于是投奔曹操。在許攸的謀劃下,曹操親自領兵赴烏巢,襲擊淳于瓊。
當曹操奔襲烏巢之時,袁軍部將張郃主張救淳于瓊,他對袁紹說:“曹操親自出馬,必然得手,那么事情就無可挽回了。”郭圖卻別出心裁地說:“不如乘此時發(fā)兵去進攻曹軍大營。”袁紹認為郭圖說得對,只要攻拔曹營,曹操就無家可歸了。于是派高覽、張郃率領重兵攻擊曹營,而只派輕騎救援烏巢。高覽、張郃攻營不下,烏巢大敗的消息已經傳來了,二將無心戀戰(zhàn),竟自向曹軍投降。袁紹全軍大亂,一下子全垮了。慌忙之中,袁紹及長子袁譚各單騎逃遁,直奔黃河渡口,隨后又逃來一群騎兵,約有八百騎,渡河至黎陽北岸。這一仗袁紹損失七、八萬人,武器、輜重、圖書、珍寶無數。當他跌跌撞撞走進部下蔣義渠營帳中時,握著蔣義渠的手,無比傷感地說:“我把自己的腦袋都交給你了。”官渡敗后,有人對田豐說:“你必將受重用了。”田豐平靜地回答說:“如出兵打勝了,我一定能夠安全。如今兵敗,我必死無疑。”果然,袁紹回到鄴城,說:“我當初不聽田豐之言,今天真的要讓他笑話了。”于是下令殺了他。
回到冀州后,袁紹陸續(xù)平定了各處的叛亂。不久,袁紹發(fā)病,死于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五月二十八日。由于袁紹平素有德政,去世之時,河北百姓沒有不悲痛的,市里巷間揮灑著眼淚,如同失去親人一般。審配等矯袁紹遺命,奉袁尚為嗣。袁譚、袁尚為了爭權奪利而相攻,最后被曹操各個擊破。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袁譚被殺,袁尚與二兄袁熙逃亡遼西烏桓。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定烏桓,袁尚、袁熙敗走遼東,被公孫康所殺。
(本篇完)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