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朝50年,柄國18載,在黨爭激烈的明朝,他憑啥能獨善其身
導語:提到明朝,很多人自然反應就會想到黨爭,的確如此,因為黨爭嚴峻,所以明朝才會走向滅亡。其實不管是明朝末年,還是明朝初期,黨爭都是非常激烈的。
明初朱元璋建立帝國以后,黨爭便已經形成,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黨,與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黨,展開過激烈的競爭,最終兩敗俱傷,死傷慘重。
劉伯溫為此被胡惟庸給害死了,而李善長胡惟庸也都被滿門抄斬。所以但凡參與黨派之爭,自古以來都沒有什么好下場。不過明朝有這么一位大臣,一直深陷權力旋渦之中,卻能夠做到做官50年,執掌相位18年之久,而不被彈劾下臺的。
這是何方神圣?這就是被當時的人稱之為伴食宰相的李東陽。不少文人對李東陽一方面感到佩服,另一方面則感到丟臉,這是為什么?他這個伴食宰相的綽號又是怎么來的呢?
提到李東陽的名號,可能大家覺得這就是讀書人的種子。沒錯李東陽的確非常會讀書,而且很早就聞名天下。在李東陽4歲的時候,景泰皇帝朱祁鈺就曾經考過李東陽的書法,并且給與了很高的評價,由此李東陽名聲大噪。
李東陽,字賓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師。四歲能作徑尺書,景帝召試之,甚喜,抱置膝上,賜果鈔。后兩召講《尚書》大義,稱旨,命入京學。天順八年,年十八,成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明史》
李東陽要感謝一位皇帝,那就是景泰皇帝朱祁鈺。朱祁鈺傳奇的人生,其實大家都了解過。他只做了八年皇帝,而且是從哥哥手里接過來的權柄,八年之后又被哥哥給收回去了。
李東陽正是在這八年寶貴的光陰中,得到了景泰皇帝的重視,將他選拔進入到了順天府學,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很顯然,這段時間李東陽是比較感謝景泰皇帝的,朱祁鈺對李東陽也十分器重,顯然是當成重要人才來培養的。
可就是李東陽11歲這一年,明朝出現了一場宮廷政變,病重的景泰皇帝被他的哥哥朱祁鎮給取代了。
驚魂甫定的李東陽,此刻壓根就沒有任何能力為景泰皇帝討句公道話,他實在是太小了。我認為當時他的內心是非常難受的,否則李東陽可算是真沒良心了。
等到李東陽到了考科舉的時候,他倒是挺順利,一路劈波斬浪,最終奪得二甲第一名的好成績,也就是全國第四,差點就成了探花郎。這一年他才不過18歲。
成績這么好的李東陽,本該平步青云,可是老天爺卻給他開了一個不小的玩笑。他的官位一直都做不上去,基本上九年往上升遷一次,這基本上是古代官員升遷的最慢速度了。壽命比較短的,可能升遷個兩次就掛了。
按照九年往上升遷一次的規律,李東陽在第二個九年結束以后,終于升任翰林院侍講學士,也就是從五品的官員,這一年少年天才李東陽已經37歲了,時間也已經到了明朝成化19年,也就是朱見深時代。
改變李東陽命運的機會再次來臨,因為朱見深派遣李東陽前去給太子講學。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因為太子就是未來的繼承人,即使皇帝不怎么喜歡這個太子朱佑樘,但是朝臣們都支持長子繼承皇位。
是時,帝數召閣臣面議政事。東陽與首輔劉健等竭心獻納,時政闕失必盡言極諫。東陽工古文,閣中疏草多屬之。疏出,天下傳誦。明年,與劉健、謝遷同受顧命。---《明史》
所以李東陽的人生,其實就是在跟朱佑樘一起讀書的這段日子里發生改變的。這一年已經是成華19年,還有3年時間,朱見深就離開了人世。朱佑樘上臺以后,李東陽也就得到了重用。
朱佑樘上臺以后,沒兩年時間,便任命李東陽為太常寺少卿,這可是正四品的官職。李東陽這回算是發達了,兩年他又被任命為會試的主考官,一旦做了主考官,那就是門生遍及天下的體現。
將來的狀元榜眼包括哪些進士,全都是李東陽的學生。為什么李東陽后來的名聲那么好?他的這些學生出力可真的不小。
試想一下,老師如果名聲好,那學生自然也跟著沾光。要是老師是一坨臭狗屎,那哪個學生還愿意提起老師呢?
李東陽這個時候在官場也算是開竅了。他知道老老實實,壓根就不可能升上去,只有學會了曲意逢迎,才能夠不斷往上攀登。這一年李東陽47歲。
這段時間李東陽和朱佑樘之間的關系的確還是很不錯的,好在朱佑樘是一位難得的明君,所以李東陽也能夠留得賢名。
第一次成為太子的老師,就使得李東陽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不僅擁有了遍布天下的門生故吏,還擁有了新皇帝的信任,以及平步青云的仕途。
那么李東陽自然不會放過下一任太子,所以在弘治11年的時候,李東陽再次成為了新太子的老師,這位太子我們誰都認識,那就是著名的明武宗朱厚照了,這一年李東陽52歲。
有了新太子的庇佑,其實李東陽壓根就不用擔心未來的路不好走了。可是李東陽卻選擇了辭職。
閣臣徐溥等以詔敕繁,請如先朝王直故事,設官專領。乃擢東陽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入內閣專典誥敕。八年以本官直文淵閣參預機務,與謝遷同日登用。久之,進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明史》
弘治14年,李東陽在教導太子讀書的第三年,他選擇了三次辭職,都被明孝宗朱佑樘駁回。這件事雖然在歷史上是一件小事,但是足以讓人察覺到,李東陽似乎已經感覺這位太子不簡單。
亦或是說,朱厚照身邊的人不簡單。明朝皇子自幼都是跟太監在一起生活,所以他們從來都是跟太監最親近,難道李東陽已經發現朱厚照身邊的太監有問題了嗎?
他是個讀書人,壓根就學不會爾虞我詐的官場權謀之術,所以他這個時候是在規避這種危險的發生。不過明孝宗卻不允許他逃避,誰都選擇逃避的話,那這個國家交給誰來治理呢?
在這次辭職風波過后,李東陽先后又辭職了4次,分別是弘治17年的5月、10以及12月,弘治18年的2月份。這個時候的明孝宗身體已經很不好,李東陽似乎認為這是他最后的機會,所以他一連4次要求辭職,都被明孝宗駁回,明孝宗甚至將顧命大臣的職位留給了李東陽,那就是要李東陽為他們老朱家干到死為止。
朱佑樘去世以后,朱厚照登基,這就是著名的正德皇帝了。趁著朱厚照剛登基,李東陽立刻請求辭職。
朱厚照心里就不太高興了,本來李東陽就是朱佑樘封的顧命大臣,又是太子太傅,自己剛登基就辭職,難道這是對自己有意見?所以朱厚照否決了李東陽的奏請。
武宗立,屢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劉瑾入司禮,東陽與健、遷即日辭位。中旨去健、遷,而東陽獨留。恥之,再疏懇請,不許。初,健、遷持議欲誅瑾,詞甚厲,惟東陽少緩,故獨留。健、遷瀕行,東陽祖餞泣下。健正色曰:“何泣為?使當日力爭,與我輩同去矣。”東陽默然。---《明史》
朱佑樘留給朱厚照的三位內閣大學士,分別是劉健、謝遷以及李東陽。他們號稱天下三大明相。可是劉健和謝遷卻相繼離職,只有李東陽一直堅挺到了最后,這是為什么呢?
這還要多多感謝朱厚照身邊的大太監劉瑾。自從朱佑樘死后,他身邊的八位太監算是徹底得勢了,被稱之為八虎,尤其是劉瑾,更是他們的領袖。
這么一來就算是內閣大學士,也無法與劉瑾這樣的人相抗衡。所以劉健和謝遷都被劉瑾給趕下臺了,而且都遭到了劉瑾的打擊報復,晚年生活比較凄慘。
李東陽卻一直在正德朝廷活得好好的,而且到了后來他想要離職皇帝都舍不得。李東陽到底使用了怎樣的謀略呢?
其實說起來就有些臉紅了,這三大名相中,最沒有骨氣的可能就是李東陽了。當時謝遷上奏朱厚照,要誅殺了劉瑾。結果這件事被否決后,謝遷聯合劉健一統辭職,李東陽居然沒有加入他們的行列。
謝遷本身就是為了向皇帝示威,只要不誅殺劉瑾,那么他們內閣就地解散。可是李東陽不肯走,這就讓人有些尷尬了。
所以晚年的謝遷和李東陽關系并不咋地,昔日的戰友,此刻也必須要分道揚鑣了。李東陽徹底投靠了劉瑾這一邊,成為了劉瑾非常要好的朋友,所以李東陽當然沒事兒了。
李東陽在朱佑樘活著的時候,一直要求辭職,其實就是預感到了將來這八虎一定會為禍朝堂。也預感到了正德皇帝不是個什么好人,壓根就教不好。
所以李東陽選擇在60歲左右就辭職,這樣至少他能夠安安穩穩地拿著退休工資,回家養老。但是問題是朱佑樘舍不得李東陽走,他知道李東陽有才華,也知道兒子不上進。朱佑樘認為只有李東陽這樣的人,才能教育好他的兒子。
朱佑樘真是高估了李東陽,他那個兒子,就算是朱元璋在世也不可能教育好。既然被逼留下來了,那么李東陽必須要采取一系列的行動保證自己以及家人的安全。
事情都在按照他的預計發展下去,八虎把持朝政,劉瑾成了朱厚照的寵臣,反倒是內閣大臣們被孤立在外面。
所以李東陽這個時候并沒有感到害怕,而是選擇了另外一種自我救贖的辦法,那就是親近劉瑾。既然事情已經到了不可避免的地步了,只有勇敢面對了。
謝遷和劉健選擇辭職,這是他們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但是李東陽并不認可。他倒不是為了那點榮華富貴,他擔心三位內閣大臣同時離職,或許會引發更大的災難,甚至會波及他們的妻兒。
李東陽是明智的,他走過了最艱難的一條路,見識到了政治斗爭的殘酷,也著手化解了生命中的危機。可是誰曾想過,他自始至終,不過是一個讀書人而已。
《明史》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