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因病告老還鄉,朱元璋送他一個枕頭,次日他才明白是何用意
說起古代及其智慧之人,很多人會想到諸葛亮,其實還有一句話流傳:“天下三分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據說諸葛亮有《馬前課》,劉伯溫有《燒餅歌》,相傳這些都是預言書。
諸葛亮深受劉備和劉禪的信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算是擁有一個善終,然而,劉伯溫卻不然,他逃不過“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命運。
劉伯溫,名劉基,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打江山時,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的謀士,軍師,在朱元璋滅陳友諒、張士誠的諸多重要戰役中,劉伯溫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朱元璋是一位草根皇帝,他出生非常卑微,幼年時曾是放牛童,長大后迫于生計,曾出家為僧,乞討為生。之后,加入了郭子興的起義軍,深得郭子興的器重,“朱元璋”這個名字,正是郭子興為其取名的。
再后來,朱元璋擁有了自己的勢力,在朱升的建議下,朱元璋采用了“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除此之外,朱升還為朱元璋推薦了兩個謀士,一個是宋濂,一個則是劉伯溫。
朱元璋早年的悲慘遭遇,讓他痛悉民間疾苦,他建立了明朝之后,嚴懲貪官污吏、興修水利,減免稅負,與民生息,整體上看,朱元璋是個好皇帝。于此同時,朱元璋也是從草根一路摸爬滾打走上來的,這也讓他洞悉人情冷暖,為此產生了猜忌心理。
建立王朝之后,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朱元璋也處死了當年大江山的功臣,論武將,有徐達、常遇春和藍玉,論文將,則有本文所說的劉伯溫。
打完江山后,劉伯溫的處境,變得非常尷尬,在朱元璋眼中,也許他功高震主。其實,明朝建立之后,朝廷上逐漸形成兩個派別,一個是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黨”,一個則是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派”,雙方之間明爭暗斗,而朱元璋則是采取權衡策略。
一方面用“浙東派”打壓“淮西黨”,另一方面,則暗中監視劉伯溫。在權斗之中,劉伯溫占據了上風,他率先發難除掉了李善長的親信李彬,之后,劉伯溫因為推薦丞相一事,令朱元璋大怒。
后來,又出現了一個胡惟庸,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劉伯溫讓朱元璋產生了疑心,為此,朱元璋則利用胡惟庸來打壓劉伯溫。
洪武年間,正是朱元璋殺害功臣最多的一段時間,也許劉伯溫有所預感,在洪武元年,他就請辭,可惜卻遭到了朱元璋的拒絕。過了四年之后,劉伯溫以病告老還鄉,得到了朱元璋的批準。
劉伯溫要離開朝野,朱元璋則送給了劉伯溫一個玉制枕頭,本以為是君臣之禮,劉伯溫起初也沒有想太多,第二天醒來,劉伯溫才意識到朱元璋從枕頭的寓意。
原來這個枕頭,是朱元璋對劉伯溫的一種警告,預示著劉伯溫的一舉一動,都在其朱元璋的掌握之中,這也表示朱元璋對其的完全不信任。
以劉伯溫驚若天人的才智,難免讓朱元璋有所忌憚,表面上是送枕頭,潛臺詞便是:劉伯溫雖然告老還鄉了,但是也逃不過朱元璋的手掌心,既然要走,就走得干凈些,不要半途又回來。
劉伯溫告老還鄉時,已經是接近病入膏肓,威脅很小了,否則朱元璋是不會放他離開的。劉伯溫告老還鄉之后,病情開始惡化,朱元璋即刻知道,于是派胡惟庸帶著御醫去給劉伯溫看病,要知道,胡惟庸可是劉伯溫的死對頭啊!
胡惟庸到了之后不久,劉伯溫便病逝而亡了,為何朱元璋要派胡惟庸去,是真心要救劉伯溫,良心發現,還是借刀殺人?這都成為了歷史謎團。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