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讀的桂陵之戰:齊國沒有打敗魏軍主力,龐涓也攻破了邯鄲
文|飛魚說史
孫子知兵,翻為盜憎。臏足口行冤,坐籌運能。救趙存韓,軍振威棱。削諸丑類,夫差馬陵。功鏤鼎彝,書揆緘藤。龍豹之韜,何愧典刑。——陳元靚《事林廣記后集》
魏國的稱霸,離不開魏文侯的文韜武略。
魏國的衰落,離不開魏惠王的四處征戰。
戰國時期,諸侯國的征戰本無可厚非,但戰爭并不是兒戲,需要強大的國力進行支撐,而當魏國同時得罪了四周的鄰居時,這也就意味著魏國的衰落亦無可避免,因為魏惠王時期的魏國,還不具備四處開戰的實力。
戰國戰爭場面
就拿戰國末期的秦國來說,也是采取了遠交近攻的策略,實施各個擊破才完成統一大業的,一言以蔽之:雙拳難敵四手。
我們接著說魏國,魏國的衰敗,政策上的失誤固然是根本原因,但還離不了直接原因,而直接原因就是龐涓兩次被孫臏打敗,而強極一時的魏武卒也幾乎損失殆盡。
說起這兩次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不少人會立即浮現出孫臏坐在輪椅上決策于千里之外的英姿,但真實中的桂陵之戰,或許并不是我們以為的那般。
桂陵之戰
本篇飛魚就來說說被誤讀的桂陵之戰,齊國沒有打敗魏軍主力,龐涓也攻破了邯鄲,繼而說說被神化了的孫臏,桂陵之戰的勝利,離不開孫臏把士兵當成了誘餌,別著急,說此之前,我們還必須先交代一下桂陵之戰的背景。
衛國,是周朝分封的諸侯國,雖然到了戰國后期,早已成為了極其不入流的小國,但這個諸侯國卻足以擔起”人杰地靈“四字,就舉衛國的幾位名人為例,商鞅、吳起、李悝、呂不韋、荊軻都是衛國人。
此外,衛國還有一點值得驕傲,那就是天下林立的諸侯,衛國卻是最為長命的,一直到秦二世繼位,衛君才被二世貶為庶民,衛國才算真正的滅亡。
周朝主要諸侯國
公元前354年,趙國磨刀霍霍向衛國發起了進攻,并且搶走了衛國的兩塊地,這下魏國不愿意了,因為此時的小衛國是大魏國的附庸,打了小衛國,自詡為戰國霸主的魏國,自然抹不開這個面(《古本竹書紀年·魏紀》記載:梁(魏)惠成王十六年,邯鄲伐衛,取漆富丘,城之)。
于是魏惠王命令龐涓,進攻趙國,龐涓倒也不客氣,直接率兵包圍了趙國的國都邯鄲,邯鄲危在旦夕,于是向齊國求救。
齊國得到了趙國求救,經過一番論戰,得出了要救援趙國的結論,這下可樂壞了孫臏,因為當初龐涓陷害孫臏讓其終身殘疾的仇,終于有機會報了,你這里如果要問,齊國救趙國,和孫臏的仇有什么關系呢?
其實還真有,因為此時的孫臏已經得到了齊王的賞識,他的那一套關于用兵打仗的理論早已經征服了齊王,并且這次救趙,齊王還一度想讓孫臏作為將軍,但是被龐涓謝絕了,因為古代有著殘廢不能為將的俗規。
桂陵之戰
于是齊王就任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前去救援趙國,不過孫臏雖然不是主帥,但是軍事行動卻以孫臏為主,你可能又要說了,田忌難道對孫臏言聽計從?其實還真是,因為孫臏曾幫助田忌贏得了賽馬。
當田忌和孫臏出發之時,田忌建議直撲邯鄲,孫臏卻搖了搖頭,說,不如攻魏國必救的大梁,這樣龐涓必定回師救援,然后在路上堵截龐涓就好,田忌就說了萬一龐涓帶著大部隊前來,我們也打不過啊,孫臏說不要緊,我們只需用最弱的兵去麻痹龐涓,龐涓輕敵必定舍棄大部隊前來救援。
各位看官請注意,孫臏說的用弱兵去麻痹龐涓的意思,就是讓齊國最弱的兩城兵力去送死,只有龐涓覺得齊國不堪一擊,才可能不帶大部隊回救,說白了就是用士兵的命,換龐涓的輕敵。
而結果呢,龐涓確實沒有帶領大部隊回救了,也中了孫臏在回救路上設置的埋伏,而且龐涓還被孫臏給活捉了,但龐涓是攻破了邯鄲之后回救的,也就是說齊軍并未攻克魏軍的主力,龐涓攻打趙國也成功了。
孫臏
《戰國策·齊策》記載:(龐涓)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鄲拔,齊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這里的“邯鄲拔”,就是邯鄲被攻克的意思。
另外,在楊寬先生的《戰國史料變年輯證》中也明確肯定了這個觀點,他說,桂陵之戰(齊軍)并沒有擊潰魏軍主力,齊國也沒有正式進攻魏國首都大梁,趙國首都邯鄲仍為魏國所占領。
被誤讀的桂陵之戰:齊國沒有打敗魏軍主力,龐涓也攻破了邯鄲,說到這,可能不少人會有疑問,既然龐涓攻克了邯鄲,那為何后來邯鄲一直是趙國的國都呢?
這點太史公已經給出了我們答案,根據《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成侯)二十四年,魏歸我邯鄲,與魏盟漳水上,這意思是說,魏惠王和趙成侯在漳水旁結盟,魏國把趙國的邯鄲給還了回去。
影視中的龐涓和孫臏
而龐涓也可能就在這時被放回了魏國,這也能解釋了十年后的馬陵之戰,龐涓為何仍為魏國主將了,當然,在馬陵之戰中,龐涓就沒有那么好的運氣了,因為孫臏直接把龐涓給射死在了一顆大樹下。
我們回過頭來,繼續看桂陵之戰,龐涓的失敗,固然離不開其輕敵,但龐涓的輕敵,卻是因為孫臏肯下本,畢竟用士兵的生命作為誘餌,龐涓不信都不行,而且在此之前,還沒有圍魏救趙這種打法,可以說,孫臏踩著普通士兵的尸體,開創了一種戰爭的新模式。
當然,成王敗寇,而孫臏或許只是被我們后來人神化了而已。
對此,您怎么看?
參考文獻:《戰國策》、《史記》、《戰國史料變年輯證》等。
【END】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