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嫡庶有什么分別?為什么都要做嫡妻和嫡子
從《金枝欲孽》開始,到《甄嬛傳》,到現在熱播的《如懿傳》和《延禧攻略》,宮斗劇的套路無非是讓自己的兒子當上太子,自己爭得皇帝的寵愛,如果能坐上皇后的位置就更好了。清朝的妃子們為什么都這么想做皇后呢?為什么又這么渴求讓自己的兒子坐上皇帝的寶座呢?
中國古代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嫡妻和妾侍是有明顯的區別的,嫡妻是家里的女主人,而妾侍即便再得寵也不過是一個比婢女地位高的高級別婢女而已。嫡妻一般都是一些身價清白、家室較好的女子,經過說媒,男人用八抬大轎明媒正娶回家的妻子,而妾就是小老婆,不拜天地,納娶小妾回家也不會走正門,都是要走側門的。當然妾侍并不是男人除了妻子之外的所有女人,男人還可以養著外室,就是所謂的“小三”,或者去“煙花巷柳”之地尋歡作樂,也就是咱們現在說的出軌,這也說明古時候納的妾多少也是有名分的,男人在外面沒有任何名分的外室,才是出軌。
古時候妻妾的地位是非常巨大的,即便妾侍再得寵,也還是要伺候嫡妻的,妻子再不得寵,也不可能被寵妾欺負,因為家里的財政大權都是掌握在妻子的手里。袁世凱就是庶出,當時的袁世凱已經算上“皇帝”,于是想把母親和父親合葬,但是嫡出的兄長袁世敦反對,袁世凱雖然憤恨,但是也只能把母親遷往別的地方安葬,小妾并不會因為兒子的強大而受到榮寵,所以在古時候的妻子和妾侍基本是兩個世界的人。
也正是因為妻和妾地位上的差異,所以每個男子只能有一個妻子,但是妾卻可以有很多。但是如果妻子沒有犯什么錯誤或者死亡,妻子的編制是只有一個的,丈夫是不能再娶妻的,包括皇帝。但是男子可以一輩子不娶妻只納妾,歷史上的秦始皇有非常多的妃子,但是沒有皇后,這些妃子為秦始皇生育了孩子,可能對秦始皇而言女人只是“生育機器”吧。
宮斗劇中妃子總是想取代皇后,但是現實中的皇宮,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如果是家室比較好,出生在權傾朝野的大臣之家,清朝的時候還得是滿族人,再皇后死后或者犯了大錯被皇帝“廢后”才有機會當上皇后,比如乾隆的繼后輝發那拉氏,乾隆的第一任皇后富察氏生病死后,輝發那拉氏做了兩年的皇貴妃,就是所謂的“副后”,掌管后宮,接著就被提升為了皇后,因為皇帝的妃子最起碼都是官宦人家的小姐,所以有可能被皇帝提升為正妻。但是這種妾侍取代妻子在普通的官員家中卻不會出現,嫡庶的分別就是階層的分別,官員的妾侍可能是窮苦人家的孩子,甚至可能是娼妓,這些官員的妻子如果早亡,官員會找個和自己門當戶對的人娶為妻子,而這些妾侍永遠都是妾侍,但是也有可能被丟棄或者指婚給下人,給下人當妻子。
嫡妻和庶妾的分別很大,嫡子和庶子也是有區別的,但是同樣是一個人的兒子,嫡子和庶子的區別卻不會像嫡妻和庶妾那么大。嫡子和庶子從小就會生活在一起,所受的教育和生活條件都是大致是一樣的,只不過嫡妻的兒子不用給庶妾行禮,但是庶妾孩子都得叫嫡妻叫額娘。這樣就可以看出,雖說“嫡庶有別”但是這樣的差別其實更多的是階層上的差別。
什么是階層上的差別呢?就是說,皇帝的兒子即便是庶妃生的,也比其他王爺的嫡子在社會中的地位高。
這也就理解了,為什么雖然妃子是妾侍,但是這些妃子的孩子依然能當上皇帝,其實在清朝的時候大部分的皇帝都是庶出的皇帝,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嫡子當上皇帝的也并不是很多,畢竟要掌管中國這么大的國家,還是要立賢明的人。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