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還沒有發育成熟,為何十三四歲就要嫁人?看完你也許不信
我們知道現在的社會上提倡晚婚晚育,很多人會在完成學業后才選擇結婚,還有的更遲,他們會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事業上,等事業有有成后才會結婚。我想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是很幸運的,我們在結婚前有很多時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讓自己歷練的更加成熟后,才去走進婚姻的殿堂,更好的承擔起一個家庭的責任。不過在古代就不是這樣的了,很多人在十幾歲就結婚了,尤其是女孩子,她們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就會嫁人,而此時她們還沒有發育成熟,那么為什么她們要這么早的結婚呢?下面就給大家分析分析,說完你別不相信。
其實在商周的時候,國家就有法律規定男孩和女孩的結婚的年齡了,男子一般是在二十歲,雖然比我們現在規定的要早,但是我們還是可以接受的,不過女孩子就有點早了,她們是在十五歲左右,比我們現在要早很多。但是到了戰國時期,女孩子結婚的法定年齡又提前到了十四歲,但這還不是最早的,北周武帝時期,國家下了詔書,讓全國的女子年紀到了十二歲就必須結婚,對于一個女孩子來說,十二歲身體還沒有完全長成,而且思想還是天真爛漫的時候,這么早就結婚,對于身體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傷害。
雖然上述的政策是國家規定的,但是也不是強制性的,到了漢朝初年,國家出臺了一項政策,開始讓老百姓嚴格執行。這個法令是讓老百姓家中的女子,必須在十五歲之前就要出嫁,如果嫁不出去,就必須交五倍的稅給國家,對于那個時候的老百姓來說,生活是很艱難的,就靠著種地的一點收入生活,這么高的稅根本交不起的,面對這樣的政策,老百姓只有把閨女早早的嫁出去,才能夠讓自己生存下去。這些女子還沒有享受美好的豆蔻年華,就已經嫁為人婦,開始過為了家庭日夜操勞的生活。
本來自己還是一個小孩子,不久卻成了一群孩子的母親,這么大的轉變很多時候,她們是不適應的,但是當時的整個社會都是如此,雖然她們有很大的思想壓力,但也只能是逼著自己迅速成熟了。既然過早的結婚對女孩子來說壞處極大,那為什么國家還要實行這樣的政策呢?其實也是被逼無奈的,在古代人口是很少的,尤其是發生過戰爭后,人口數量迅速的減少,而國家為了讓經濟迅速的恢復,必須依靠人口,所以就會施行這樣的政策,這也是為什么古代女子要十三四歲就要出嫁的原因。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