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蜀功臣鄧艾被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的結局警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出18萬魏軍南下攻打蜀漢,主帥是鐘會,副將是鄧艾與諸葛緒,以規模來看,魏軍數量幾乎是蜀漢全國總兵力的兩倍,這無疑是一場滅國大戰,魏軍兵分數路,直撲蜀漢,而蜀漢似乎并沒有做好防備的準備。
蜀漢大將軍姜維此時卻在沓中屯田,益州重鎮漢中也是收縮防線,鄧艾與諸葛緒6萬大軍兵分5路圍攻姜維,鐘會手下的12萬主力則進攻漢中,在絕對的力量面前,蜀漢無法抵擋,漢中很快淪陷,而姜維則迅速擺脫鄧艾與諸葛緒的糾纏,退到陰平。
當姜維得知漢中進入益州重要的關隘陽安關失守后,放棄了陰平,繞開橋頭與白水,退守劍閣關,劍閣關是進入成都最后一道天險了,因為姜維率領蜀漢主力在此阻擋魏軍主力,使得鐘會率領的十余萬大軍無法前進。
鐘會伐蜀
戰爭打到這一步,整個蜀漢劍閣以北除了黃金城、漢城、樂城之外,其他城池據點均已經失守,蜀漢已經失掉了半壁江山,但因為姜維守住了劍閣,導致魏軍的進攻陷入困境,前進無法攻克劍閣,后退心有不甘,魏軍主帥鐘會已經有退兵之意了。
這個時候鄧艾給鐘會出了個主意:他建議率軍偷渡陰平,從涪縣繞過劍閣,直撲成都,如果姜維率軍救援涪縣,鐘會就能趁虛而入攻破劍閣,如果姜維死守劍閣,那么就能拿下涪縣,姜維無法顧及首尾。
鄧艾之所以敢出這一招,是因為他對山川地形很有研究,同時針對謀略的使用很有心得,鄧艾的這一招姜維無法破解,一方面是實力問題,另一方面姜維的智謀確實不如鄧艾,鐘會于是派出部將田章率領一支軍隊跟隨鄧艾一起偷渡陰平。
姜維
鄧艾硬是率領軍隊穿過了七百余里的無人區,其中經歷的艱辛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當時的陰平到涪縣一帶是荒無人煙的無人區,而且山高谷深、道路崎嶇不平,甚至遇到沒有路的懸崖,鄧艾身先士卒用毛氈裹著身體就直接從山坡上滾下去。
在克服了種種困難之后,鄧艾的軍隊如同天兵天將一般到達了江油,江油毫無準備,守將馬邈投降,接著鄧艾又在綿竹殺死了諸葛亮父子率領的援軍,直接兵臨成都,劉禪迫于無奈,只得投降了鄧艾,于是蜀漢滅亡。
鄧艾偷渡陰平的軍事行動堪稱軍事史上的奇跡,也是整個魏滅蜀之戰中最大的亮點,因此鄧艾是滅亡蜀漢的首席功臣,但是沒過多久,鄧艾父子就被殺死,其留在洛陽的兒子全部被誅殺,他的妻子及孫子被流放到西域,鄧艾這么大一個功臣,是怎么死的呢?
鄧艾偷渡陰平
鄧艾是被監軍衛瓘派出的護軍田續在綿竹殺死的。
鄧艾被殺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居功自傲,不聽從司馬昭的命令。
衛瓘是18萬魏軍中的監軍,所謂的監軍就是負責監察主將的,相當于刺史和御史,位低權重,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擔任,當時魏國掌權的是司馬昭,衛瓘就是司馬昭的親信。
劉禪投降后,看看鄧艾干了什么事:
1、以天子名義擅自分封蜀漢君臣,并任命官吏。
鄧艾任命劉禪為驃騎將軍,并建議司馬昭封劉禪為扶風王,封蜀漢太子劉璿為奉車都尉,封劉禪的其他兒子為駙馬都尉,并建議封他們為公侯,賞賜食邑。
魏滅蜀之戰
鄧艾任命自己的部將師纂兼領益州刺史,任命隴西太守牽弘等人兼領蜀中各郡的郡守,蜀漢其他官員的職務也由鄧艾根據官職高低一一任命,鄧艾儼然成了蜀漢的主人。
你要知道鄧艾在此之前他自己的官職也不過是個征西將軍,因為滅亡蜀漢之后,司馬昭封鄧艾為太尉,食邑二萬戶,鄧艾的兩個兒子也被封為亭侯,司馬昭對鄧艾的封賞已經超過了鐘會,鐘會被封為司徒,食邑一萬戶,也是兩個兒子被封為亭侯。
即使鄧艾官至太尉,他也沒有權力分封投降的蜀漢君臣,包括自己的部將也一塊分封,把整個蜀漢的郡守全部兼職了,這就是以國家的分封來為自己樹立恩惠,有拉幫結派的嫌疑,鄧艾的這個作法明顯是超越了自己的職責與權限,讓司馬昭感到不滿。
鄧艾居功自傲
要知道司馬昭才是魏國的實際掌權者,對于權力的把握是非常在意的,絕對不會允許鄧艾這種私自分封的行為,鄧艾這種分封等于是把司馬昭的力量排除在外,你說蜀漢的君臣應該感謝鄧艾還是感謝司馬昭呢?如果感謝鄧艾,那是不是會引發司馬昭的猜忌?
所以司馬昭開始猜忌鄧艾,并讓衛瓘抓捕鄧艾,押送到洛陽,結果后來又發生了鐘會之亂,衛瓘因為與鐘會一起陷害鄧艾謀反,所以擔心鄧艾到了洛陽,局勢不受掌控,趁著動亂,衛瓘就派了田續殺了鄧艾。
2、建造京觀彰顯功績,并把魏軍士兵與蜀軍士兵合在一起安葬。
那造京觀彰顯功績這事司馬懿也干過,在平定遼東之后,司馬懿就把殺死的敵人尸體聚集在一起,以彰顯自己的功勞,鄧艾這一招明顯就是學習自己的恩師司馬懿的,但不同的是,鄧艾把魏軍死亡士兵的尸體與蜀漢死亡士兵的尸體安葬在一起。
衛瓘與鐘會合謀陷害鄧艾
京觀上的尸體是蜀軍的尸體,安葬時,魏軍與蜀軍又安葬在一起,鄧艾弄的這一出讓雙方都無法滿意,蜀漢都投降了,你把蜀軍尸體筑成京觀,那蜀地官吏百姓如何看鄧艾?魏軍通過戰爭滅亡了蜀漢,結果雙方士兵的尸體安葬在一起,這讓魏軍將士如何看待鄧艾?
鄧艾把自己人和敵人安葬在一起,有讓雙方團結的意味,但這樣的做法顯然讓雙方都無法滿意,最好的辦法就是不筑京觀,各自安葬,誰也不會得罪,從這一點來看,鄧艾的情商非常低,無形之中得罪了兩批人,這也是他被殺的原因之一。
3、給司馬昭上書大講接下來滅亡東吳的戰略。
鄧艾被司馬昭封為太尉之后,開始得意忘形,并給司馬昭上書滅亡東吳的戰略,鄧艾說應該善待蜀漢,分封蜀漢各級官員,廣樹厚恩,當成榜樣,到時候就能招降東吳,能起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司馬昭對鄧艾、鐘會早有防備
鄧艾還建議司馬昭如何部署滅亡東吳的戰略,如何分兵鎮守蜀漢,建造戰船,發展經濟,準備明年秋冬滅亡東吳,作為太尉,鄧艾的確有上書司馬昭的權力,但也只有建議權,但鄧艾明顯是上書準備這樣做了,這無異于自己做好決定,給掌權的司馬昭打個招呼,就準備擼起袖子開干了。
這跟先斬后奏的區別也不大了,所以司馬昭下令:此事應上報,不宜馬上實行。以鄧艾當時的心態和性格,根本聽不進去了,連司馬昭的話也不聽了,你說鄧艾能活嗎?
二、功勞超過了上級,引發嫉妒。
鄧艾筑京觀彰顯功績,分封蜀漢君臣,還讓自己的部將兼職了蜀漢所有的郡守,這些行為無疑讓其他人很是嫉妒,其中就有鐘會和衛瓘,鐘會是18萬魏軍主帥,論級別比鄧艾還高,只是鐘會先進入成都,劉禪投降的時候,鐘會還在劍閣,所以這些好事被鄧艾捷足先登了。
鄧艾
衛瓘是18萬魏軍的監軍,雖然這個官職不高,但是權力極大,能制衡主將,鐘會、鄧艾都要讓衛瓘幾分,現在鄧艾居然誰也不怕,不僅不聽司馬昭的命令,而且也不把衛瓘放在眼中,衛瓘當然對鄧艾不滿了。
鄧艾把所有的好事全做了,連一杯湯也沒有留給鐘會和衛瓘,所以衛瓘與鐘會合謀誣陷鄧艾謀反,謀反可是重罪,司馬昭看到衛瓘與鐘會都說鄧艾謀反,他原本就對鄧艾不滿了,所以順水推舟,就讓人把鄧艾抓捕回來,罪名一旦確定,就是誅滅三族了。
三、鄧艾性格問題
鄧艾曾經評論姜維說道:姜維雖然是一時的雄杰,但與我相遇,所以窮途末路。
鄧艾還對投降的蜀漢群臣說過這樣的話:你們投降幸虧遇上我,所以才有今日的富貴。如果遇上像吳漢這樣的人,你們早被殺掉了。
衛瓘
這就是鄧艾的驕傲,看不起姜維,喜歡對外夸耀自己,這不就是王婆賣瓜,自賣自夸嗎?雖然鄧艾很有才能和謀略,但也沒有必要見人就夸獎自己啊,這不是給自己樹敵嗎?還容易讓人看不起自己。
古人以謙虛為美德,凡事都要讓一讓,就連禪讓這事,也得拒絕三回才能接受,當時的人能接受謙虛的人,但是無法接受驕傲的人,鄧艾這樣的性格導致沒人喜歡他,從一件小事就能看出來。
這事就是衛瓘抓捕鄧艾的事,當時衛瓘帶了少量兵力趕到成都準備抓鄧艾,又擔心鄧艾手下會不同意,引發兵變,于是衛瓘向鄧艾手下出示了檄文,申明只抓捕鄧艾,其他人一概不追究,如果有人參與,就是誅滅三族的重罪。
鐘會
然后鄧艾手下就沒人敢幫鄧艾,就看著衛瓘以少量兵力抓捕了鄧艾,押送回成都,這不正是說明了鄧艾沒人喜歡嗎?就成了孤家寡人,很容易就被抓了。
鄧艾的結局警示我們一個道理:做人情商不能太低。鄧艾智商確實不低,一方面是謀略能力,另一方面是地理知識和屯田能力,但鄧艾的情商太低,情商簡單地說,就是待人處事的能力,鄧艾待人處事的能力與白起、韓信相似,雖然他知道白起、韓信的故事,但仍然沒能警示自己,避免和他們一樣的結局。
白起是因為不聽從秦王的命令而被賜死,韓信是因為要挾封王而被劉邦奪兵權、降爵位,比起這兩人來,鄧艾不僅僅不聽從司馬昭的命令,而且還得罪了自己的同僚與上司,任何一條都是讓鄧艾被殺的理由了,但鄧艾兩條都犯了,所以才會被殺。
鄧艾終被殺
鄧艾的死是司馬昭、鐘會、衛瓘三人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打擊鄧艾這件事上,三人有著共同的目標與默契,直到臨死前,鄧艾還沒有發覺自己的錯誤,還認為自己是忠臣,認為白起的情況在自己身上發生了,這還是情商低的表現。
鄧艾確實沒有謀反,真正想謀反的是鐘會,但這已經不重要了,鄧艾被殺跟他是否謀反沒有關系,而跟上述原因有關。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