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劉備出征東吳的大軍,為什么會被陸遜一把火燒光?
今天,我們說說《三國演義》中的劉備。
劉備是一個名字撂到地上都能濺出火花的人物。他年幼喪父、家境貧寒,一度跟著母親編草席、賣草鞋。后來,依靠過人的智慧,加上一大幫賢良之人的幫助,他在亂哄哄的時局中一躍而起,成為不可小覷的一股勢力。、
從布衣到登基稱帝,劉備絕對不僅僅依靠的是運氣,他的個人能力和人格魅力起著決定性作用。
盡管,劉備戎馬半生,叱咤風云,歷經無數大小戰斗,但是為了報復關羽,進攻江東,卻遭受了重大挫折。按照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的說法,劉備將大軍駐扎在山中,連片駐軍被吳軍將領陸遜一把火幾乎燒光,這就是有名的“火燒連營七百里”。
那么,《三國演義》中身經百戰的劉備出征東吳的數萬大軍,被年紀輕輕的陸遜一把火就燒光,他難道一點軍事理論都不懂嗎?我們還是從《三國演義》入手,看看劉備到底懂不懂軍事理論?
劉備一出生就家庭貧寒、生活艱難。為了生計,他不得不和母親一同做些手工活填補家用。他不可能像其他孩子一樣受到良好教育,更不可能接觸或者研習軍事知識。
往往寒門出虎子。年幼時,劉備所居住的樓桑村村口長著一棵大桑樹,樹枝茂密,亭亭如蓋。遠遠看去,很像是帝王出行時的車蓋。小孩子們經常圍著桑樹玩耍,有一天,劉備給小伙伴們說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
雖然說童言無忌,可劉備還是引起了叔父劉元起的注意。
這是一個很有主見的孩子,劉元起便像對待自己的親孩子一樣對待劉備,還時常資助他們母子。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十五歲那年,母親讓他外出游學。“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
人遇不到好師傅不行,遇不到好朋友也不行。
劉備的這兩位老師都不是一般人,他們一個是創立“鄭學”的漢末大儒,一個是曾多次平叛,在黃巾之亂時打敗匪首張角的盧植,而他的好友公孫瓚更是漢末時北方的著名軍閥。
跟著高手才能練就好手藝。受這些人的影響,劉備的應該具備一定的軍事理論素養。《三國演義》的第一回中,羅貫中就對劉備的調兵遣將能力進行了描寫。當時,劉備與關羽、張飛結拜不久,便前去幫助劉焉,又隨鄒靖馳援青州,還很有些小能耐。
青州一戰,因為寡不敵眾,劉備遭受挫敗。但他仔細研究戰場形勢,制定計劃,準備再戰。劉備“乃分關公引一千軍伏山左,張飛引一千軍伏山右,鳴金為號,齊出接應。”
第二天,關、張二人率兵埋伏,劉備則正面誘敵出擊。在與敵相遇后,劉備馬上率軍撤退。黃巾軍只知道向前追擊,當他們“方過山嶺,玄德軍中一齊鳴金,左右兩軍齊出,玄德摩軍回身復殺。三路夾攻,賊眾大潰。”
應該說這時候的劉備已經完全具備了指揮員的基本智慧,既講究戰術,又講究策略。是能夠帶兵打仗的人物了。
然而,在征討江東時,劉備卻犯下大錯,葬送了數萬兵馬。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當時的劉備處在極度悲憤之中,錯誤判斷當時的形勢。因為二弟被襲殺、三弟被間接害死,劉備悲憤異常,不顧一切。他調集了所有可調動的軍隊,要和東吳決一死戰。按照諸葛亮的戰略構想,他應該先安撫東吳,與其合力進攻北方的曹魏。面對家仇,劉備對諸葛亮等人的規勸置若罔聞。
憤怒是禍根,沖動是魔鬼。劉備陷入了擺脫不了的魔咒之中。數萬軍隊盡數密集屯駐在密林之中,等待他只有是一鍋被端。
人在單飛時,往往不會在意別人的善言,也沒有人會主動進言。劉備身邊缺乏謀士的提醒,原本帳下人才濟濟,而在攻取益州時,“鳳雛”龐統殞命,奪取漢中后不久,深受器重的法正也辭世。出兵之前,他又安排諸葛亮主持朝政。這樣,劉備身邊的謀士就寥寥無幾。
不冷靜,缺智謀,夷陵之戰注定成為劉備邁不過去的坎,結果數十萬大軍被陸遜的一把大火燒光。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