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有位好漢,其實是“朝廷奸細”,施耐庵在取名時就已經(jīng)透露
《水滸傳》的英雄里有朝廷的奸細,這誰能信?
這些好漢個個都和朝廷有著不小的摩擦,隨便拎起一個都查不出任何可能是奸細的資料來。
其實這108個好漢當(dāng)然不是奸細,他們確實都是因為各種原因而上的梁山。
不過里面有位好漢的作為,不是奸細勝似奸細,他所做的事情一步一步似乎都是在為朝廷出力。
這個人就是宋江。雖然表面上看,他并非是真的奸細,但若細細品味施耐庵先生對宋江的設(shè)定,以及在名字上的處理后你會發(fā)現(xiàn),他是一個比真奸細還稱職的奸細。
其實好的文學(xué)作品的魅力之處,就是可以研究其背后所隱藏的信息,以及每個人物被設(shè)定的初衷,從多方面去體會和探究其背后所隱藏的暗線。
那么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番,是否真的如以上所說呢?
改名的深意
梁山英雄中其實分為兩撥,一撥是以宋江為首的具有士大夫價值觀的好漢,一撥是以晁蓋為首的具有綠林價值觀的好漢。
這一點全書曾給過多次提示,最為典型的就是議事廳的改名。
眾所周知,晁蓋在世的時候,議事大廳一直叫“聚義廳”,這“聚義”二字就是典型的綠林思維。
然而晁蓋前腳剛死,后腳宋江就將其改名為“忠義堂”。
稍微懂點歷史的人其實都知道,“忠義”二字在古代,一直是士大夫集團所提倡的精神,是儒家思想所推崇的倫理道德準(zhǔn)則。看看岳飛背后“精忠報國”的刺字,就已經(jīng)非常明顯了。
所以一個心存士大夫價值觀的首領(lǐng),他所做的任何事情肯定是想著封妻蔭子,光宗耀祖。
所以從“聚義廳”改名的那一刻起,梁山故事的結(jié)局就已經(jīng)非常明朗了。
不過只有價值觀還不夠,還需要有所作為,才能幫助他完成“奸細”的任務(wù)。
其次就是他的作為
有了心向朝廷的心思,他就區(qū)別于之前的綠林風(fēng)格,做起事來總想著往朝廷靠攏,想要一門心思地招安。
甚至為了招安可以不惜任何代價。
他明知晁蓋對他恩重如山,卻因為要掌控梁山而背后慫恿,害死了自己的恩人。
他明知高俅是林沖以及許多好漢的血仇之人,可最后怎么樣?將其俘虜后好吃好喝招待,最后還送錢送禮,希望其幫助自己實現(xiàn)理想。
他明知皇帝昏聵,卻為其開脫,非說:
“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閉塞,暫時昏庸,有日云開見日”
他明知自己被天下通緝,卻非要跑到東京去求皇帝的新歡李師師,目的還是為了招安。
當(dāng)然,他在招安的過程中,還為朝廷做了不少好事,解決了朝廷頗為頭痛的許多很有勢力的山頭。
什么二龍山、黃門山、少華山等,都被他吞并。
表面上看是擴充了自己的實力,可另一面也替朝廷省下了不少力氣,正所謂“坐山觀虎斗”也就是這個道理了。
朝廷不費吹灰之力,最后只要招安了梁山,讓其去對付另一個匪患,便可解決一切麻煩。
可這一切都需要一個帶頭人,一個一心向著朝廷的“奸細”才能完成。
所以我們看看,宋江完美了做到了這一切,他雖然不是真奸細,但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后可以得出結(jié)論,他比真奸細還稱職。
作者的點睛之筆
當(dāng)然,以上所說的似乎缺少一個點睛之筆,這一筆就是作者給其取的名字,也是作者從最初就向世人透露出他創(chuàng)作宋江的用意。
眾所周知,古人取名講究諧音,比如三國中的潘鳳,就有“攀峰”之意。
所以我們看看宋江這個名字,是否可以讀成“宋將”?結(jié)合他的所作所為,是否一切就貫穿相通了?
一個具有士大夫價值觀的“宋將”打入一股土匪勢力的內(nèi)部,然后幫助朝廷清除了周圍大大小小十幾個山頭,然后再想辦法把這撥人招安入朝廷,最后再把這些人送上戰(zhàn)場,去對付另一波土匪。
因此,后世許多研究《水滸傳》的學(xué)者都覺得,作者想要表達農(nóng)民起義和招安歸順之間的矛盾,就必須要安排一個具有雙重身份的人物首領(lǐng)。當(dāng)然,作品是成功的,人物也非常鮮活,宋江在作者的筆下左顧右盼,最終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當(dāng)然,研究文學(xué)作品,并沒有一個準(zhǔn)確的答案,只要體會其中的樂趣就好,至于分析的到底是對還是錯,就當(dāng)是留是給大家的一份談資吧。
參考資料:《水滸傳》
0個評論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wù)協(xié)議



魯公網(wǎng)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