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姓氏溯源5:宋代從江西遷至廣西大蒜之鄉的鄭氏
鄭姓出自姬姓,發祥地為鄭國,是黃帝的后裔。在中國的早期歷史上,鄭姓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業績。五千多年前,軒轅皇帝以姬水為姓,建都有熊,后來春秋時期的鄭武公、鄭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國都。黃帝的第五世孫后稷是鄭姓的血緣始祖。黃帝的第19代孫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兒子姬發滅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為周武王。所以鄭氏就是周朝王室的后裔。
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靜封他的異母兄弟姬友于鄭(今陜西華縣)為三等諸侯國的國君,國號“鄭”,鄭國誕生。姬友因此被稱為鄭桓公。到周幽王的時候,鄭桓公擔任司徒的職務,掌管教化。因為見到周幽王昏庸無道,寵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內憂外患交織,預感將要發生變亂,鄭桓公就向太史伯請教自保的辦法,太史伯認為洛水以東,黃河以南的地方土地富饒,交通方便。桓公聽了太史公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了那里。后來,鄭桓公死于“犬戎之亂”,虢、鄶之間一個叫“京”的地方,史稱“虢鄶寄孥”。次年,西周王室發生了“犬戎之亂”,桓公為國捐軀,其子掘突襲位,是為鄭武公。后來,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之機,先后功滅虢、鄶,建立新的鄭國。鄭國于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他的國人就用國名作為姓氏,子孫散居于陳、宋間的京(今河南滎陽京襄城)制(今滎陽西)祭(今河南鄭州東)和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之間,為紀念故國,相繼改姓為鄭,以原國名為姓氏,自此,鄭姓誕生。就是鄭氏。鄭姓是當今中國第二十三大姓,在臺灣是第十二大姓。
鄭姓遷移圖
鄭氏最早的發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滎陽市后到新鄭市,為韓國所滅后,便散遷到河南東部及山東、安徽等地間。秦時,19世孫鄭襲遷司州河南洛陽。27世孫鄭其舉族遷回滎陽。秦漢以后,鄭姓已遷入鄰近地區,主要以今山東、安徽、陜西、山西等境為其分布的主要地區。其后29世孫鄭賓居山東高密。31世孫鄭眾之子安世遷居咸陽。因漢武帝令“強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孫南遷至浙江會稽山陰。鄭姓大舉南遷始于“永嘉之亂”之時。西晉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為鄭姓。唐初,河南鄭氏又有隨陳政、陳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鄭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明清之際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閩的。鄭氏移居臺灣,始于鄭成功;播遷至海外,始于清朝,現分布于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
鄭家村自鄭仁用公始祖遷居以來已傳26代,大約700多年歷史,關于仁用公是從何時何地遷徙全州,以前的的說法有兩種不一致的記載,但《鄭氏譜志》編修人員認為此兩說理論皆不足:
第一種記載是2008年3月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華鄭氏通書》第993頁:“全州縣枧塘鎮昌鄭村委鄭家村始祖為鄭仁用,約為1296-1341年間由江西吉安府泰和縣鵝弓大丘播遷而來。”此說是鄭家村九旬老人鄭祖業根據前輩的講述傳承下來的。1998年5月出版的《全州縣志》在第842頁有瑤族先祖一郎公宋代末年從江西鵝弓大丘經湖南遷全州;茅埠王氏族譜宋朝末年從江西廬林縣江林村(鵝公大丘)遷全州,還聽說姓昌的、姓羅的也從鵝公大丘遷來全州。此“鵝弓大丘”值得進一步查找。
第二種記載是2008年3月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嘉靖丙戌年十一月十六日即1526年,卒于萬歷己亥年十月二十日即1599年,享年73歲,而我始祖鄭仁用的七代后裔鄭才治的碑文記載是;生于成化7年即I471年,比廷昂早生了55年,年代相差懸殊,由此推斷‘廷用’就是‘仁用’,很不合乎邏輯”。
全州《鄭氏譜志》編修人員最后從墓碑上找到了依據,說明全州鄭氏源于滎陽,宋代遷至全州。鄭仁用墓碑(1906年)上有如此記載:“吾始祖考鄭仁用公,歷代移居以來,鄭家村郡本滎陽,堂名七松,肇基(肇基:創基業)以來二十余代……宋故始祖考鄭公仁用老大人之墓……。”此說還印證了了“天下鄭氏出滎陽,滎陽鄭氏遍天下”的說法。
全州《鄭氏譜志》第76頁是這樣記述鄭姓遷入全州的:“一世祖鄭仁用公配昌、周氏、屬滎陽郡七松堂,約南宋后期從江西吉安府泰和縣鵝弓大丘遷入我全州枧塘鎮昌鄭村委”。
自仁用公以下,生宗慶和宗圣二子,宗慶生勢忠,勢忠生學魁(曾任元朝年間浙江溫州府太守)、學院、學冕和學先四子,號稱“四房”。仁用公第二子宗圣據傳有道法,原本生有二子,因其二子有—天晚上在杜樹腳一樹上扮鬼戲弄宗圣,因天黑被宗圣誤做法殺死,故宗圣無后嗣。鄭姓多分布于全州縣枧塘鎮,且大多數鄭氏居住的自然村分布在以枧塘鎮昌鄭村委為中心的地方。
一房學魁公生二子:子其、子高。子其生文理,文理生才松,才松生仲遜,仲遜生廷杰,廷杰生朝語,朝語生邦友、邦英、邦立三子。邦立遷往四川,邦友早逝。邦英生良茂、良泰二子。良茂、良泰各生二子:國義、國卿、國盈、國品,四房人號稱虎房公。其中國品公后裔現居楊梅塘,國盈公后裔現鄭家老村六排房子,國卿公后裔現居枧塘鎮清里塘、大溪州、月村,國義公后裔居鄭家老村公堂背后和全州鎮套子口。
二房學院公后裔住在背底屋。5-14世祖無從考究,15世祖正祥生宏漳,宏漳生儒起,儒起生志遠,志遠生量田、量晃,后裔居背底屋村。
三房學冕公,后裔7世祖襟堂公孝弟才侃、才珦、孝男仲琳、仲浙、仲江,孝侄孫廷傲遷往四川省。5-16世祖無從考究,17世祖儒英生志高、志高生量勢、量勢生高椿、高林。高林生祖君,祖君生四子,皆住枧塘鎮鄭家村。
四房龍水小盤石村邦璽后裔:仁用公四房十—世祖邦璽因—外姓過繼到鄭姓四房的后裔對前輩不孝,因過繼者長得身高力大,平日無人能與其匹敵,故邦璽公藏刀在一農田梗上與過繼者相遇,乘其不備,將其腹部刺成重傷,并推觸在田里致死,對外宣稱因農田用水發生械斗。為逃避刑罰,邦璽逃往現全州縣龍水鎮塘前村委小盤石村,成為該村鄭姓始祖,其后裔數代人不敢言來處,亦無碑傳,也不|敢回枧塘昌鄭村聯譜。現這支鄭姓后裔有人口107人。
全州部分鄭姓村落簡介(資料源于2013年鄭甜森主編《鄭氏譜志》):
枧塘鎮鄭家老村是始祖鄭仁用公遷來發源之地,現村中有人口1069人,水田455畝,旱地303畝,林地450畝,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主要經濟作物為大蒜。
枧塘鎮青里塘自然村是一房國卿公曾孫宏星公裔孫居地,有人口117人,宏月公裔孫也居此地有348人,水田146畝、旱地95為,林地150畝。
枧塘鎮大溪洲自然村為一房國卿公曾孫宏月公裔孫居,是為了看管太平殿山嶺竹筍柴木等事才遷到大溪洲居住的,有人口62人,水田100余畝、旱地30余畝。
大溪洲瀑布
枧塘鎮楊梅塘自然村是一房國品公之子太仕公從鄭家遷來發展,有人口129人。其中研究生1名,高級醫師2名,大學生4名,中專生4名,高中生5名,購有汽車4輛,建有平房十余座。摩托車數架。
枧塘鎮二甲自然村為一房廷仰公之三子朝選公裔,有人口86人,有水田62畝,旱地38畝,種以糧油大蒜、辣物等。
枧塘鎮塘福村委桂梅嶺自然村位湘江邊野雞渡口,海拔166.8米,對面有太平殿嶺,故原名叫對門嶺村。該嶺(對門嶺)海拔517米。清初時期桂梅嶺為恩鄉二十五都三圖七甲村。鄭姓約1770年前后遷至這里,村人多認為是太逵族系仰公香火后裔,有238人。清乾隆時期發展較好,此地村民富足,古民居甚多。鄭姓遷移來時據傳東面已居住唐家、昌家兩姓村民,所以有小地名唐家園、昌家門前、昌家背底之稱。傳說唐家是清朝廷貶下之官員,曾在地下埋藏了一些財寶,前輩儒富公在家清理牛欄,挖出一缸銀元寶,2005年前后搬走的唐家后裔曾幾次到該村找吊水井眼附近祖墳挖財寶,未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州鄭姓發源地的昌家鄭村有“大蒜之鄉”的美譽。
廣西的大蒜要數全州的最為有名,全州的大蒜要數枧塘鎮昌家鄭村(昌鄭村)的最佳,這里就是全州著名四子(帽子、棗子、蒜子、罐子)之蒜子的產地,民間相傳壽佛爺愛吃大蒜,故流傳有“壽佛爺長壽靠大蒜,昌家鄭村的大蒜美名揚”的民謠,又由于蒜苔蒜頭肥大,故又有“十根蒜苔達一斤,一個蒜頭有二兩”的說法。
鄭姓歷史名人主要有:
鄭桓公(?-前771),春秋時鄭國建立者。即姬友,鄭姓得姓始祖。周宣王之弟。前806-前771年在位。宣王十二年(前806)被封于鄭。幽王時,任司徒,為政惠能,“百姓皆便愛之”。“和集周民,周民皆說(悅)。河洛之間,人便思之”(《史記·鄭世家》)。見西周將亡,率族人遷居鄶、東虢之間,為后來鄭國的創建奠定了基礎。西周為申侯及犬戎所滅,他與幽王同時被殺。
鄭國,戰國末水利家。秦王政十年(前237),以疲秦之計,受韓命赴秦,游說秦國興修水利,使無暇東顧攻韓。秦王政采納鄭國的建議,于秦始皇元年(前246)鑿涇水修渠。施工中秦發覺中計,鄭國則辯稱興修此渠只能“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漢書·溝洫志》),使工程得以繼續。渠成后,“于是關中成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史記·河渠書》)。因此,該渠命名為鄭國渠。
鄭和(1371-1433),明宦官、航海家。本姓馬,小字三保(或作三寶),云南昆陽(今晉寧)人。回族。洪武時入宮為太監,又稱三寶太監。因從朱棣參與靖難之役有功,賜姓鄭,始名鄭和。從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奉命率船隊七下西洋,訪問了亞非沿岸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了非洲東海岸之麻林地(今屬肯尼亞),為世界航海史上的創舉。鄭和作為明政府政治使節和商務代表,每至一地,即向當地酋長、國王贈送禮品,表示通好誠意。同他們進行互利貿易,并約請其使臣到中國來。因此,鄭和的船隊在多數國家和地區受到了歡迎。在印尼有三寶垅,泰國有三寶港,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有三寶城,這些名稱都是對鄭和出使該地的紀念。中國西沙群島中的永樂群島,南沙群島中的鄭和群礁,也是為了紀念鄭和的航海事業而命名的。宣德八年,他在歸途中客死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
鄭成功(1624-1662),明清之際收復臺灣的名將。福建南安人,鄭芝龍子。隆武帝賜姓朱,號“國姓爺”。永歷帝封為延平郡王。清順治三年募兵抗清,以金門、廈門為根據地,連年出擊粵江浙等地,入長江,克鎮江,圍南京,后因中清軍緩兵之計,敗退廈門。永歷十五年率軍自金門出發,經澎湖,于臺灣禾寮港登陸,先以優勢兵力奪取荷軍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臺南市內),繼又對防御堅固的首府臺灣城(今臺南市安平鎮)長期圍困。擊敗荷蘭援軍,迫使殖民總督揆一簽字投降,撤離臺灣。鄭成功廢除荷蘭在臺灣的殖民體制,建立行政機構,為開發臺灣作出了重大貢獻。收復臺灣五個月后卒。子鄭經嗣位。
鄭板橋:清朝書畫家,善畫蘭竹,秀麗蒼勁,亦工書法,所創"板橋體"獨具風格,號稱"三絕",是"揚州八怪"之一。
蔣廷松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